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我国<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指出:"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这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体制即将告别单一国家养老保险模式,逐步走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但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要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要在原有国家单一全包的保险体制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完善,使之适应社会保障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职工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依据和保证。在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的今天,推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名制”,也是依法保障职工权益的要求,本文就此谈点个人看法。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构成及运作方式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统账结合”  相似文献   

3.
为保障参保人员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保证本地区跨省流动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更好地推动社保扩面征缴,河北省唐山市社保局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全方位提质、提速、提效转移经办服务,终将养老保险"随人走"梦想照进百姓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目前改革的大体现状是“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是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原则的改革方针,并逐步形成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但存在保障内容有限、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实施范围普及、基本保障统一、基金渠道多元、保障结构多层、保障形式多样、个人储存和社会统筹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成兴涛  张磊 《中外企业家》2009,(24):183-184
针对江苏省南京、苏州、徐州三市展开实地调研,了解农民养老保险的现状;指出目前农民养老保险存在保障水平低、投保人数少、资金筹集难的问题;提出解决农民养老保险的三个原则,从完善农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及养老保险模式,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现行的日本养老保险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年金和补充年金.公共年金包括国民年金和雇员年金,其中雇员年金又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这样日本以国民年金为基础层的保障,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也即雇员年金为第二层的保障,而以自愿建立的年金等补充年金为第三层次的保障,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碎片化”与制度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制度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与非制度性的家庭养老保障、土地养老保障并存。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制度整合,分层、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构建出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相适应的多元化、非均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轨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国有企业改革要求而建立起来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保障职工养老权益,稳定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养老保险近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暴露出基金连续多年收不抵支、企业缴费负担过重、保障覆盖面难以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多年收不抵支和老龄化社会迅速逼近迫切需要我们总结现有经验,理顺进一步深化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思路,构建和完善对目标人群广覆盖、在资金运作上可持续、管理简便高效的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6月4日至7日,国家劳动保障部部长郑斯林率部办公厅副主任胡晓义、养老保险司副司长陈良等一行四人到深圳调研劳动保障工作,重点调研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和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研期间,郑部长勉励深圳市积极开展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试点,为全国创造经验。马不停蹄调研劳动保障工作6月4日下午,郑部长前往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0.
9月5日至9日,省劳动保障厅在日照市和即墨市分片召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暨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发展形势,总结交流经验,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张雪燕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1.
养老保险之国际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国外养老保险的主要做法 1.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德国养老保险的目标在于养老金能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的生计,维持其购买力。德国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是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的覆盖而较广,既包括一般的年老养老金,也包括职业康复待遇、职业能力或就业能力丧失养老金及遗嘱养老金。法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缴费率的确定采取根据实际需要一年一定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简称)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正处在试点阶段,从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初衷来看,是必要的、可行的,但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孙抒春 《民营科技》2011,(1):162-162
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是整个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有利于劳动力的正常更替,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为了使养老保险既能发挥保障生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又能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需要,以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就应不断的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逐步与国际先进的管理办法接轨。  相似文献   

14.
吴健 《企业导报》2013,(5):33-33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制度保障,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更是利国利民的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性,并同时提出了利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建设的措施,从而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审计》2011,(6):57-57
日前,上海市养老保险体系审计调查工作全面展开。上海市养老体系依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小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老农保)、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为主,以高龄无保障老人补贴和企业年金等制度为重要补充.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并高度依赖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逐渐形成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种保险制度.但同时也看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不完善,保障水平低,还远远不能做到应保尽保.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进入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对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按照城乡现代化的要求加以整合,以便为建立全民共享的公平养老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从我国实际出发,构建与我国国力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目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在条件允许的发达地区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欠发达地区实行以农民自我保障、家庭保障为主的传统养老保险模式,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8.
在加速老龄化趋势下,农村老龄化现象相对城镇更为凸显,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较低,替代率约占国际警戒线水平的1/5,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城乡分割是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本文运用制度演进和路径依赖方法,剖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融合的必要性、根结及其可行性,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融合路径,即从名义保障水平相同向实际保障水平相同过渡,优化城乡融合的渐进式路径设计,力图匡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失灵",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陕西农村养老在整体上保障水平比较低,虽然在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前期能够积极探索,形成"宝鸡模式"这样具有一定保障作用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但仅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难以抵御农村人口未来的老龄化风险,基于陕西农村老年人口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和养老现实条件,应建立其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保障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稳步可持续的发展。陕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既要求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型农村家庭养老制度,又要创新农村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20.
《山东劳动保障》2011,(2):72-72
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可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年金及储蓄,这三个途径被称之为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保证广大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企业年金则是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企业选择的为职工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增加保障的力度和强度,使职工在退休之后仍然能够维持退休前较高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