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导致他们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缺少心理准备而给个人和群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恐慌。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突发事件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机制,可提高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应对能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近期,各类突发事件的爆发频率越来越高,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其中,欧洲地区的突发事件尤为猖狂,突发事件正在以高频率、高危害的形式影响着人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故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进一步完善典型突发事件演化机理,以减少损失甚至避免同类惨剧的发生。据此,选择近期的英国曼彻斯特突发爆炸事件为例,对其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梳理,探讨该突发事件转化机理并给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商瑾  于中元 《中国市场》2013,(12):46-47
近年来,面对时有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各类不稳定因素,如何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国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应当积极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做好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工作。  相似文献   

4.
刘丹 《北方经贸》2014,(7):207-207
大学生突发事件,就是指在大学校园中,意外地突然发生的,对大学生身心或学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以应对的重大安全事故。如学生自杀、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打架或群殴事件、重大失窃事件、宿舍发生火灾事件、食物中毒等重大恶性事件。应重在预防,及时疏导,增强学生自防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5.
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构大学生社会预应力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高校的稳定和谐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前提。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会预应力的建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稳定和谐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前提.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构大学生社会预应力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7.5突发事件、"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沉痛地告诉我们,各行各业具备熟练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重大意义.在面对严重扰乱社会稳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架起"空中生命线"是空管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面提高航空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最大限度的预防,控制和降低各种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增强空管应急处置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的类型、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如何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是高校"育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现状,探讨以危机教育课堂教学、危机教育活动、危机应对咨询指导、危机意识调查研究"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贺彬  纪新青 《中国市场》2015,(11):45-46,56
县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舆情应对,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县级政府妥善应对网络舆情,不仅是对自身形象的改善,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种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应对现状,并以山东泰安D县为例研究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进以及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为县级政府应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左红娟 《品牌》2014,(8):175-175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无法确切评估的伤害。尤其是对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而言,影响甚大。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为重中之重。毛主席曾说过"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因而,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本文以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性,呼吁各高校建立全方位的应对措施,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校的突发事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危害校园教学和管理程序,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各级政府、社会和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掌握出现高校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提高预防、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重在建设"的方针,构建事前控制体系,做好源头控制工作;构建事中控制体系,从过程上化解矛盾冲突;构建事后控制体系,妥善处理善后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安全,文明、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莞市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提高对气象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以2018年台风"山竹"气象灾害事件为例,总结归纳东莞市"山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与可改进之处,并在应急管理四阶段内容基础上梳理东莞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策略,为今后东莞市应对气象灾害类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俞晓兰 《中国市场》2012,(39):94-95,98
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媒体的舆论引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阐述媒体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如何正确、有效地作好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并对媒体在事件中如何提高舆论导向能力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发生的乌克兰事件、越南打砸中资企业事件、泰国政局动荡以及近年来爆发的利比亚事件、马里政变等,都严重影响中资企业在境外的正常运营。这些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外经企业在境外面对突发事件时,企业财会工作部门是如何采取避险措施,使企业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成为"走出去"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财会工作角度分析了境外项目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措施,并就境外实际发生的突发事件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对外经企业财会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方面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饭店现代化》2008,(7):30-31
像地震这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饭店业来说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面对突发事件,我们饭店业该怎么办?该怎么实现有效管理?什么是突发事件?根据2007年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相似文献   

16.
区域性突发环境事件的原因比较多,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对环境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并提出具体的应急措施。同时,也要将区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落实到位,对突发环境污染应急机制进行完善,提高企业和政府对区域性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等特点,按照法律规定征用各类场所、物资,可以加快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在SARS病毒肆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都注重建立临时应急场所,但已有国家公共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存在征用不足、管理失序、物资闲置等问题。为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结合国内实际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建立国家公共机构分级征用机制,将各类公共机构进行评估分级后,纳入征用法律中并设立为优先征用级别,提高应对重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航空行业中,由于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航空突发事件较多.特别要提出的是飞行签派员,因为飞行签派员所要面临的突发事故远远多于航空行业的其它部门,而且其肩上的重任也是相较于其它部门来说也较为重大.在以往的应急事件中,签派员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使签派员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国家给予其一定的关注,切实提高签派员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关系着我国飞行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许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应急法制的缺位、社会参与力量缺席、官员问责制度缺失、应对机制缺损等问题。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健全战略化的应急资源储备,编制科学化的应急管理预案,提高各部门处理危机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4,(6):179-180
21世纪以来,由于网络和新媒介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往往成为突发事件酝酿和发酵的平台,同时在事件发生后也成为了推波助澜的动力,而在应对这些事件的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的潜伏、发生、持续、消失四个阶段常常应对不力,因此结合危机管理理论和新媒体传播理论构建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应对新媒体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之一,同时也有必要制定新形势下的全过程应急管理的预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