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开始国家实施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为主要内容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完成学业.目前国家助学金政策总体落实情况较好,但在助学金发放和财务管理等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实际效果.为实现中职国家资助政策效益的最大化,本文提出了更好落实中职助学金政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议国家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7年开始,国家开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到目前为止,国家助学金受助面已经高达25%,部分高校甚至达到30%。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助学金的助学效果不如预想的明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现行的国家助学金认定、发放体系有问题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余江涛 《商》2014,(44):77-77
助学金是体现党和政府对于普通高校、高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为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政策。随着我国实力的提升,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全国赏析关注的焦点,而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很多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抚养孩子完成学业。而高效助学金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然而在助学金在实际发放与执行的过程中,因种种因素的影响,‘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就现阶段高效助学金的评选情况展开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制度自颁布,帮助了很多凭困学生,但在这股热浪中,一系列制造贫困现象而获取助学金的欺骗性事件接踵而来.作为政策的评定与鉴定方,当然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但是作为学生本身,也应该正确理解国家助学金的意义.对于助学金受助者来说,正确使用助学金也是必须的.我们应充分理解国家实施此制度的用意,养成一个健全的心态来面对困难.这样,我们的助学金评定发放制度在双方的努力下才能完善.  相似文献   

5.
8月23日,五莲县慈善总会举行2012年度五征慈善助学金发放仪式,330名家庭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助学金总额达34.95万元. 据了解,五征慈善助学金大部分来自"五征慈善专项基金",还有一部分来自县慈善总会组织的"慈心一日捐".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是由县慈善总会把关评选,包括大学生新生100名,高中生101名,初中、小学生129名,这些学生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五征慈善助学金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对大学新生每人救助3000元,高中生每人救助1000元,初中、小学生每人救助500元.  相似文献   

6.
高校国家助学金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甫刚 《中国市场》2009,(9):146-147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在高校评定国家助学金中出现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只有量化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并通过构筑社会、高校的监督体系,国家助学金才能真正用于最需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相似文献   

7.
国家加大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但各高校在开展此项资助工作的同时,面临各种困难,受资助生评选办法亟待完善。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选办法,防止过度资助和无资助现象的发生,确保各项资助的公平合理,需要从事学生工作部门的人员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普及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放助学金作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高校的助学金发放准则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在高校缺乏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以及助学金的金额有限的背景下,将助学金发放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某高校大学生一卡通脱敏数据为原始数据,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等AI技术进行拟合训练,以期有效预测需要帮助的学生,发挥助学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国家助学金,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生的压力,但是面对国家的巨额奖金,很多高校评定和发放的情况也不相同,存在着很多问题。分析了高校助学金发放的一些现有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创建一个科学、规范的国家助学金评定体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及要求,结合学生助学金集中支付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在学生助学金集中发放工作中利用内部控制制度来防范风险,确保国家助学责金安全.  相似文献   

11.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参与下,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的资助金额、种类呈逐年增多趋势。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日益完善,也出现了诸如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等突出的问题,阻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实现。在分析了感恩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后,认为感恩教育中目前存在如部分受助学生缺乏正确的感恩意识;部分教育者不够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现有的感恩教育方式不够贴近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构成的教育主体较为单一等主要问题。随后提出资助工作者首先应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建立资助来源数据库并定期向学生公布;建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模式;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感恩教育活动;建立受助学生学习生活随访制度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宋振东 《商》2013,(4):273-273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奖助学金的现状的概述,寻找中外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制度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奖助学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高校教育收费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也日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国家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货款等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资金补助的体系,以此来减轻高校贫困生的负担,使其能够正常的接受大学的教育,消解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后顾之忧。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态度以及依托辅导员的视角,来探讨目前高校进行国家助学金资助管理工作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程朝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5):127-128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为了缩小大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激励贫困生勤奋学习,国家设立了国家助学金。毋容置疑,这一制度是科学合理的,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潭,诸多因素使国家助学金成为敏感的利益博弈和争夺的焦点。分析了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政府和枉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高度重视,高校助学金渠道日益拓宽,资金总额明显增多,成为保障贫困生坚持学习的重要经济来源。因此,科学管理学生助学金,把助学金发给最急需的对象,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强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进而提升助学金的使用效果,是高校财务管理中应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政策解读     
谷雨 《致富天地》2012,(10):26-27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10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会议决定,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  相似文献   

17.
方万曦 《现代商业》2008,(18):255-256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困工作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的认定与助困工作的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吻合现象,在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助学金的发放程序上还存在着一些矛盾.本文拟对助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殿堂。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制定实施了许多旨在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政策和措施,地方高校应结合相关资助政策和措施,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方面,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资助机制和体系,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经过多年探索,在物质帮扶上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三层相辅的模式,在扶志教育上形成了"诚信、感恩、奉献"三环相融,"学业、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为立国之本,历届政府都注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助学制度,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助学制度,为部分家境贫寒的学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平民化的发展,助学金制度对教育公平具有巨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是伴随其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商》2016,(7)
本文从感恩的内涵出发,谈及感恩对象以及对他们应有的态度,然后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感恩观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些同学知恩感恩意识不强,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旨在提出树立正确感恩观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提出树立大学生正确感恩观的有效途径,即家长榜样示范、学校感恩教育、社会环境渗透和学生自主感恩,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在感恩环境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以期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感恩行为,从而达到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