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商》2015,(25)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电子和网络化的迅速推进,相对于传统银行,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影子银行和商业共同作用,可以更好的发挥市场资金融通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散风险,而且投资组合策略更具灵活性,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近期温州爆发的几位温州几位老板集体出逃为标志的债务危机对我们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影子银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对金融也的监管实行分业监管模式,但因影子银行业务多属于混业经营,对其专门性的监管目前认为空白。为此,对影子银行实施有效的监管对我国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金融一体化的趋势,面对加入WTO后的激烈市场竞争,2005年央行正式公布,工行、建行、交行成为首批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银行混业经营付诸现实。本文对我国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与利益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银行混业经营的环境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对银行进行有效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莹  魏益华 《商业时代》2007,(33):81-81,87
本文从法经济学的法律供求均衡的角度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制度存在立法的非均衡状态,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增加立法制度的供给,以降低由于混业经营给金融业带来的风险和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合作时的交易成本。例举了国外综合混业监管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混业经营监管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及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使我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态势日趋明显,金融监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现明显的不适应状态,跨市场金融风险初露端倪。应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完善相关法规及风险措施,以防范跨市场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混业经营模式作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势。银行保险业务作为混业经营这一金融交叉现象的创新产品,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但由于各方面管理的相对滞后,该业务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探究银行保险业存在的风险,进而提出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殷晓飞 《市场周刊》2004,(10):19-21
在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中国金融经营与监管模式如何选择。为寻求国家金融安全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金融法制建设须引起业内外高度重视。分业制经营并不是防范风险的万全之策。分业还是混业主要取决于一国金融监管水平和独立程度、银行运作经验、金融企业所有权结构、经济运营模式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拓宽了市场项目,扩大了原有的客户群组范围,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增长。然而由于混业经营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其潜在的风险也时刻威胁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政府方面应完善相关的法制体系建设,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步伐。银行方面应建立科学完善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平台,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把握风险偏好,其中强化风险意识成为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浅议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监管中存在的制度安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制度存在立法的非均衡状态,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增加立法制度的供给,以降低由于混业经营给金融业带来的风险和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合作时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琳 《财贸研究》2002,(1):53-57
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讨论已有多时,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混业金融业务制度已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但金融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与统一监管模式之争尚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在金融业务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传统界限逐步被打破的情况下,传统的金融分业监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监管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从长远看,加入WTO后,我国金融要逐步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为了确保金融运行的安全有效,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0.
VaR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aR是当前国际主流的市场风险计量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与西方成熟金融市场存在着很多差异,我国商业银行运用VaR计量金融市场风险时面临许多约束条件,目前国内现有的VaR体系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仅起参考作用,尚未真正用于决策。为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银行应聘请业内和学术界的专家对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从外界吸收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为将来更好地开展风险计量工作作好人才储备;重视数据积累,加紧完善风险管理数据库,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运转提供数据支持;在对单一风险来源的金融产品尝试开展风险计量工作的基础上,对同时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的金融产品和多种资产构成的组合及二级金融衍生产品开展风险计量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施育进 《现代商业》2007,(27):18-19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如何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是维系金融业正常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已势不可挡,所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必须改革。英国金融监管由混业监管到统一监管的改革经验,对我国监管体系改革有很大的启示。完善金融立法,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督协调体制并且强化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职责,严格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从而最终实现统一的综合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施育进 《现代商业》2007,(33):18-19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如何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是维系金融业正常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已势不可挡,所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必须改革.英国金融监管由混业监管到统一监管的改革经验,对我国监管体系改革有很大的启示.完善金融立法,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督协调体制并且强化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职责,严格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从而最终实现统一的综合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风险行业的银行业一直以来被人们看作是国际金融的支柱行业,并掌管着全球金融的发展动向和脉搏,尤其是银行业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调控、管理等积极作用,更加稳定了其在金融业中的重要地位。巴塞尔委员会作为统筹协调全球银行风险的监管单位,针对每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监管问题都会创新风险监管理念、建立风险监管指标或出台相应的对策以维护金融稳定。文章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则文本要求,解读巴塞尔协议Ⅲ在风险管理上的政策修订和应用,为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提供研究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入世后 ,中国银行业的国内监管与国际监管将融为一体 ,为此 ,我们除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提高对银行业的国际化监管水平外 ,还应采取相应的监管对策 :完善中国银行业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建立市场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银行外部监管制度 ;借鉴银行业国际化管理方法 ,提高合并监管的能力 ;建立风险救助机制 ;在分业监管的前提下 ,进一步改进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体制 ,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加强与证券、保险监管机构的协调与配合 ;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增强其竞争力 ,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全球化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挑战,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的监管体系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我国应采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方式,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混业经营的要求。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总揽性的最高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16.
银行保险混业经营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相对起步较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研究银行保险混业经营的风险问题有现实意义。银行保险混业经营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风险因素,本文从银行保险混业经营中产生的风险类型入手,探索在我国分业监管的体制下,规避银行保险风险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是提高经济效益,稳定证券市场发展,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尚受产权制度不完善、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法制不到位、监管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应切实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金融法规与风险控制体系,确保混业经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已初步实践混业经营,造成分业监管不太适应我国金融业 的现状,为了应对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形势的最新变化,金融统一监管将成为一种必然,我国最终会 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何祥勇 《现代商业》2007,(26):25-26
随着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技术日益成熟,金融混业经营逐渐成为现代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本文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指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合理选择,并提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背景下,金融控股公司得到很大发展。本文在分析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其产生的诸多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