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老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消费: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和储蓄率不断增加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居民储蓄很大程度上受将来养老金发放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成本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可以降低这些不确定性,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国外学者关于老年消费的研究以及养老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研究由来已久,并随着消费函数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而不断深入。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养老社会保障现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对消费的影响效应是否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消费函数理论框架内考查我国是否也存在退休消费困境以及养老保障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1978-2012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对我国城镇、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都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且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于农村居民.在社保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提高城镇化率未必能有效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反而可能增加,最后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快速增长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ECM模型分析工资对消费及储蓄的影响,可以得出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中储蓄倾向较大、消费倾向较低的结论。根据我国贫富群体消费倾向的差异,低收入应该是加薪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预防性储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城镇数据,从定量角度对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高,解释了近年来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预防性储蓄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决策中是存在并且显著的,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生命周期框架下构建居民跨期优化决策模型,基于我国现阶段人口与经济数据,模拟分析参与"以房养老"对于居民个体福利和社会总体福利的改善作用,同时考察居民短视程度、风险偏好、人口老龄化和贷款额度对研究结论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以房养老"可以有效增加社会总体福利,这为我国"以房养老"的推进试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居民遗赠动机较强时,参与"以房养老"无法增加个体福利。但是,当居民遗赠动机变弱或者短视程度增强时,参与"以房养老"可以有效调节居民的消费储蓄结构,增加个体福利。建议政府大力提倡和扶持"以房养老"的发展,引导居民逐步转变养老观念,规范"以房养老"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预防性储蓄的异质性出发,对海南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偏低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降低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强度的建议.研究认为,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和收入差距、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年轻的人口构成和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是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较低的内在诱...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逞递减势,储蓄倾向提高,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对消费品市场的支撑作用减弱。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要刺激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关键是增加城镇居民实际收入,调整落后的消费方式,把握居民新的消费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严志勇 《中国外资》2011,(6):220-221
经济转型是"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在此过程中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模式将一去不返,刺激居民增加消费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情况,找出居民消费率不高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的意义重大。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依然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而利率和通胀水平也分别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基尼系数和人口结构则是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其中基尼系数越高(即收入分配越不均),居民的消费倾向越低,而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占比越小,居民的消费倾向越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的城市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对了解和掌握城市居民储蓄动机和预期消费走势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占全国人口71%以上的农村居民(指县级政府驻地镇和工矿区以下的乡、镇居民,下同),储蓄问卷调查却一直是一个空白。为此,我市在开展城市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经济转型是"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在此过程中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模式将一去不返,刺激居民增加消费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情况,找出居民消费率不高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的意义重大.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依然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而利率和通胀水平也分别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基尼系数和人口结构则是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其中基尼系数越高(即收入分配越不均),居民的消费倾向越低,而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占比越小,居民的消费倾向越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居民储蓄除了个人生命周期储蓄,还可能存在预防性储蓄和遗产动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与一国居民的储蓄动机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养老保障水平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则十分微弱并不显著,同时,少儿抚养比、医疗住房支出占比、失业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则十分显著。这一方面反映了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的扩大已逐渐显现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居民仍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深层原因正在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都供给不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使中国城镇居民要依赖个人储蓄进行自我保障。因此,要逐步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镇居民在转轨经济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也相应变化;当期储蓄和前几期储蓄、收入及其滞后项呈现出同向变化的趋势,而与消费及其滞后项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首先运用简单生命周期模型来推导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的资产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认为在基金制下,养老保险制度不会改变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量;而在现收现付制下,养老保险制度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其次,实证分析表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降低了我国城镇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参考养老保险净收益的稳定和养老金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城镇居民储蓄率,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则会提高城镇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居民在转轨经济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也相应变化;当期储蓄和前几期储蓄、收入及其滞后项呈现出同向变化的趋势,而与消费及其滞后项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稳定和提高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增长,研究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关因素,对扩大内需和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内需不足以及近年来城镇消费倾向不高的状况,指出影响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过去3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年均储蓄余额的多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量经济检验与修正,从中选出影响较大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建立我国城乡居民年均储蓄的计量经济模型,以此分析其反映的实际经济意义,并分别研究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对储蓄的贡献,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于我国储蓄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大,为此研究9亿农村居民的储蓄特点,探讨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储蓄的因素和未来走势,提出进一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军 《甘肃金融》2003,(11):53-53,72
3季度,我们在兰州市8个储蓄网点,对400户城镇居民进行了一次储蓄问卷调查,"非典"的影响已过,城镇居民储蓄、消费趋于正常.此次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目前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对物价的满意度提高,预期收入稳中有升,预期物价趋升;储蓄意愿强势不改,储蓄存款仍然是居民的首选,投资国债的热情下降;消费趋于正常,大件、汽车消费上升.  相似文献   

19.
万晴瑶  卓志  成德义 《保险研究》2014,(10):108-12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商业养老保险建成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支柱,这为商业年金保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有力的政策指引。本文基于影响消费者养老金年金化需求的理论逻辑,在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通过开展《中国城镇居民养老金年金化需求》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影响我国城市消费居民养老金年金化需求的核心行为要素。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城市消费居民年金化需求的行为因素主要包括:较弱的保险意识和年金意识;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储蓄的赠与动机与预防动机的影响;对长寿风险的忽视和短视;对年金产品的误解;婚姻和家庭对个人年金化需求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36.1%,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下降速度更快,由15.1%下降到5.5%。在调投资、减顺差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研究消费问题特别是占全国57.01%人口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对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显得尤为重要。自从凯恩斯提出“即期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关键因素”观点以来,有关消费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西蒙-库兹涅茨(1942)在对美国1869-1938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进行研究发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只适用于短期,而不能解释消费的长期变化。杜森贝里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存在“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西方消费理论对于解释中国消费问题只有有限实用性。国内对消费问题研究文献颇多。朱国林等(2002)从收入分配与总需求关系角度建立了一个用于解释中国消费不振的理论框架。孙凤(2001)、万广华等(2001)、孟昕(2001)在预防性储蓄理论框架内对我国居民消费与储蓄行为开展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都显示不确定性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