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焱 《商》2014,(14):176-177
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这是高等教育适应中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一个选择,也是建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机遇。结合世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历史与趋势,针对高职院校以及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与定位,阐述了高职院校升级的依据,从自身特色与转型本科院校与产业结合便利与优势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升级的两个主要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杨睿宇  马箫 《商》2014,(4):290-291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培养的是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类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是传统意义的“双师型”,是要符合本科层次教学能力的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如何适应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现阶段迫切需要亟待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唐志良 《中国市场》2012,(22):107-109
特色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是要培养智商、情商和财商融合发展的符合经济社会一线战场需要的、多元智能型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在坚持系统性、开放性和比较优势等原则的前提下,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塑造、教学内容完善和校外资源利用等方面来积极推进。同时,要注重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合理的监控和评价,以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形势下,国内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在管理会计师资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等方面都满足不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完善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如资金不足、教师匮乏等先天不足,但国际化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占我国高校很大比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克服困难进行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从做好专业课程国际化的长远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国劳动就业市场同时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问题。借鉴西方应用型大学的先进理念,阐述国内地方高校转型的客观要求,分析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客观分析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验教学建设的投入,加强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的渠道建设,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了应用而服务。  相似文献   

8.
洪銮辉 《消费导刊》2011,(10):85-86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只有遵循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自身发展规律,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切实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推进,独立学院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进行相应改革。本文针对吉林省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基本原则,为合理构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决定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成败,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教学入手,分析了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队伍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首先要全面思考本校的战略定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把握好十大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特色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办学规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教学定位、师资队伍定位、科学研究定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和转型。为了更好地适应制造业转型,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各大技工院校纷纷开始了工业机器人专业改革探索,然而师资队伍一直是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短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阐述了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为其他专业师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必须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尽管实践教学不是一个新教学形式和内容,但是就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来看,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高校人才培养并不能满足社会人才需要。笔者立足转型发展背景,提出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而对应用型的创新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对于一些独立的地方院校如何从研究型的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进行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是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通过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完善与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崔温亮 《商》2014,(25):293-293
现代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向高技术附加值进击的阶段,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面临着调整及转型的迫切。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职业化的道路上转变,中等职业院校在此次转型期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所以必须积极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向前努力发展。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并结合我所在的衡水市教育特色,高中教育突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萎缩,地方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型的阶段下,必须让学生及家长转变就业就职观念,配合市场产业结构及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对接应用型本科教育,从而培养出适合当前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刘林  沈小燕 《商业会计》2023,(10):122-126
基于数字、信息的新技术催生了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会计从“核算反映”向“智能决策”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会计职业能力更加复合、全面。高等会计教育要适应时代之变,加快创新改革发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地方院校在教研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会计学专业亟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文章在分析目前国内地方院校会计学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的基础上,以南通大学为例,探讨地方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发展与改革实践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商》2015,(6)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基于ERP模拟实验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工商管理新型实验实训体系建设"和"校企合作"三方面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形势越来越严峻,近几年本科不断扩招,民办学院的兴起,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多。在这样的压力下,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大,尽管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增速有所变缓,但是基数依然很大,一些高职和大学本科相同专业设置,使得高职毕业生在相同学科上竞争力上大大降低,造成一些高职毕业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科专业,从事与自己专业关联不大的行业,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务院部署开展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加快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已成为各个学校以及政府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要打破"学术型"和"职业型"的二元思想,通过互补并重构其他教育类型的优点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多样性。文章从大学排行榜的视角,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性质与特点,探究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价机制缺失的问题,从而梳理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何化解上述难题是实现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本文首先就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概括了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大学将遇到的诸多挑战。然后,结合厦门某高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工作,对其在如何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做的一些思考和探索进行了概述和总结。期望本文的介绍可为其它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