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裴昭颖  杜爽 《北方经贸》2014,(6):251-251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企业的用人观吻合,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的"准职业人",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2.
邱漠河 《市场论坛》2015,(3):85-86,88
"三明治"实践教学体系是英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在校授课和企业实习的相互轮替。我国职业职业借鉴英国职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若干对策,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一、统筹规划,落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战略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办学,鼓励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加快职业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刘丽波 《中国商论》2018,(35):173-174
建设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是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分析了其建设意义、建设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探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立足武汉市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论述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了新形势下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校企深度合作实践的同时,应客观分析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可执行方案和有效方法。文章基于对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情况的调研,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校企合作成功经验,为高职院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处于发展的初期,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意愿强烈,但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缺失、强制力不足,高职院校与企业难以共同发展。而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十分发达且有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我国应加快明确职责,发挥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积极作用,完善法律制度,增加基础设施,增强校企合作制度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品牌》2015,(2)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技工学校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展壮大,就需要与市场接轨。而校企合作便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产物,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学校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基础,改进学生培养方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的转变和适应过程,由此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本文就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现实意义及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校企夸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毒蛤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关注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也应是校企合作的责任承担者。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企业关注的相关利益主体,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在校企合作中的法律化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赵彬羽 《商》2013,(16):353-353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成为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而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各自获得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李衔 《江苏商论》2016,(3):82-85
文章从职业教育体系、法律保障体系、体制架构与特征、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分析了英德日澳等国校企合作相关经验。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吸引社会各阶层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校企合作;必须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扶持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必须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机制;健全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必须强化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必须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等来促进我校企合作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就业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主题。基于此,本文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参考文献,探讨了创立财务咨询服务公司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校企合作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政府、学校和企业,而要解决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林泉 《北方经贸》2012,(11):160-161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可见,高职学院践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因此应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贴近产业;搭建实践交流平台,教学对接生产;引入企业文化,促进校企文化交融;毕业生跟踪调查,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方面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6.
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积极合作,共同发展,使企业和职业教育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是校企合作,推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而要推进校企合作健康高效运行,必须构建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明确划定合作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校企合作方的权利。为此,浅谈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建设,对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职教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从校企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校企合作符合双方发展规律,然后重点强调了校企合作的机制和途径,最后集中论述了科研合作对于落实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学院存在的校企合作层次浅、力度小,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校企双方资源付出不对等等问题,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产学研一体,做学教相长,努力实现专业设置满足产业需求,授课内容符合职业要求,教学过程紧贴生产实际的校企合作建设目标,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办好职业学校的必由之路,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职业学校积极践行校企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和实践。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性地与广西盛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了"引企入校"的大胆尝试,组建了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人力资源,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市场推广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文化交融渗透育人,校企共同协作培养人才,校企队伍协同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