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于找到文化共核而进行形象转换,往往造成对原语文化意象的损害。该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了翻译中的文化缺损和形象转换。  相似文献   

2.
李凯 《魅力中国》2013,(19):272-273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运用语用学进行翻译已越来越受到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语用学在翻译过程起着桥梁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语用学的内涵,并研究了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以及翻译策略,以期实现翻译后的意思与原文意思更贴切。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常用的策略。翻译策略的选择往往受到原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文化地位差异、译者翻译目的及个人素质和社会接受力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翻译工作者要多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及译者动机中分析翻译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译者中心的翻译观。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选择论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探讨了译者与原文和译文的适应选择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论述了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用实例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原则认为我们实行的每一个意识行为,我们拥有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意向性的,人类的认识都是由主体的意识构造而来的。在翻译中,译文就是译者主体意向性的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以原文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译者意向性的限制。在不受原文表层语言形式的羁绊,译者能够传达原作的形与神,最终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高明阳 《新西部(上)》2010,(4):129-129,124
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了古典汉诗文化意象的英译.古典汉诗文化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解读和赏析古典汉诗的关键,也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如何正确翻译文化意象并使之容易为英语读者接受成为古汉诗英译研究的难点之一.即译象(翻译物象)与译意(翻译其意)的矛盾,译者尽量保留原语意象的民族色彩.但译者也应意识到中英文化之间有巨大差异,适当地采取一些补偿措施如加注或增补来使得译文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7.
通过节选海明威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章节,探讨并评析赵静男译文在传达与再现作品简约风格上的得与失。文学翻译批评的界定对于论述海明威原作简约风格的英译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分析赵静男译文如何再现原作风格能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传达原作风格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赵龙 《魅力中国》2011,(3):160-161,54
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奈达(Eugune A 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它要求译文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也能触发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效果。本文将重点根据该理论论述体育英语习语的翻译,并提出翻译是译者对作者所认识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而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往往是从不同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译作中出现译语与原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翻译中只有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才能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根据上述观点,为体育英语术语的翻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于找到文化共核而进行形象转换,往往造成对原语文化意象的损害。该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了翻译中的文化缺损和形象转换。  相似文献   

10.
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多个方面。根据顺应理论,翻译也可看做是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同时诠释原语文化的过程。本文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马爱农翻译的《绿山墙的安妮》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的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11.
高璐  张晓雨  马荟慧 《魅力中国》2010,(35):263-263,25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成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的日常表达与交流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了解中国文化很好的媒介。本文主要讨论汉语成语的翻译方法,根据汉语成语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在不失原语文化特色的同时,更好地为译文的读者所理解,克服在文化因素方面的障碍,使跨文化交流更加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王慧敏 《发展》2015,(4):88-89
本文通过分析《台北人》英译,重点探讨当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或者原文话语过于模糊时,语用充实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翻译策略,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译文进行充实,以取得译语与原语的语用功能等效.  相似文献   

13.
侯丽枚  迟锴 《魅力中国》2009,(19):78-79
翻译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决定的过程,译文文设法既忠实一原作者又取悦于读者。译者只能选择以作者为取向或以读者为取向。选择以读者为取向一般会采取异化手法,忠实于原文,昼保留原文的文化语言特色,选择以读者为取向则一般会采用归化手法,使原文的文化语言特色归化到读者的语言文化中,通顺易懂。但不是所有的决定都是译者自主选择的。译者对翻译手法的选择要是其译者的目的,译文的功用,以及各种制约因素,如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4.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本的创造者,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文化传统、思想潮流、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是把译文从屈从于原文的处境中解放出来,从崭新的阐释角度,把译文当作独立的文本来阅读,从而赋予原文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龚鑫 《魅力中国》2010,(15):36-36
文学翻译中存在着很多的文化差异,对翻译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为译语读者准确理解原语造成了很大的文化障碍。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和移植活动,译者应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尽力让译语读者能够领会原语和译语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郑家顺 《科学决策》2008,(11):127-128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指出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译者与译文读者作为原文与译文读者由于先在视域不同从而对原文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理解。先在视域的不同在翻译时主要体现为评者或译文读者对词语的语用意义,原文文体或原文句法结构的不同理解上。同时不同的译文也与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密切相关。所谓“最佳译文”往往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语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在进行语词翻译时,必须考虑到文化语境,这样才会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要深入探讨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对语词翻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郑方 《重庆与世界》2013,(10):64-66
自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领域“文化转向”以来,译者逐渐摆脱了“隐形人”的身份,开始走入公众视野,译者的主体性也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党政文件为例,分析译者在外事翻译中为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为外事活动服务,保证外事翻译的严肃性和翻译效果,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语和汉语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各自包含着不同的习语。英汉习语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其翻译方法大致有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直译意译兼用法以及直译加注法五种。在运用上述五种翻译方法进行习语翻译的同时,译者还须注意诸如英汉文化差异、民族和地方色彩以及褒义和贬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一霏 《魅力中国》2014,(20):252-252
修辞能够增强表达效果。使语言富有感染力,同时还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文词不再单调。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本身语言、传统文化和思维方法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这些区别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本文先通过系统分析英汉修辞之间的异同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的基本特征,然后分类归纳出在英汉修辞方面的几种翻译方法,希望能够创造出更为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