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业务招待费用在所难免,但是很多企业滥用业务招待费,以业务招待费作掩护,将不好入账的违规支出列入其中,以偷逃国家税收。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业务招待费在税前扣除的限额进行了调整,由此带来了企业实际税负的增长。这就要求企业在满足基本扣除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业务招待费的列支,合理进行纳税筹划,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调整了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规定,并与国际上的一些通行做法相接轨。企业应当在业务招待费不能全额扣除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和控制招待规模,以求最大限度取得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业务招待费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开支,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接待客户而发生的费用。由于我国税法对于企业业务招待费的扣除存在诸多限制,导致业务招待费往往令企业额外增加税负,为使企业脱离这一困境,文章从三个不同视角对业务招待费的筹划进行了分析,并对筹划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4.
王大伟 《中国经贸》2013,(22):204-204
在日常纳税实务中,企业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往往会带来较大的涉税风险,为此,本文结合业务招待费所涉及的税法规定及日常涉税实务,介绍如何正确处理业务招待费的相关涉税问题。  相似文献   

5.
吴悦 《天津经济》2006,(2):70-70
税法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准予扣除项目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一些企业在汇算清缴时经常把握不好某些项目的税前扣税限额,从而导致这些费用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企业要为此承担一笔不小的税金。目前许多企业超出扣除标准的主要是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招待费、借款利息等项目。  相似文献   

6.
利用允许扣除项目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重要手段,扣除项目纳税筹划能够使企业通过合法的节税获得最大利益。本文主要从亏损结转、固定资产折旧、存货成本计价、业务招待费、捐赠支出、利息费用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案例,研究企业如何通过合理地筹划来增加其税前扣除金额,进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世界各国普遍都对因技术开发活动而产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在税收方面进行了优惠的抵扣或抵免。同时,在税收计算抵扣或抵免方面给予企业较大的灵活性,如对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准予资本化,可以在规定年限内分年扣除;企业也可以直接将技术开发费用在当年税前列支;或者对企业当年新增加的技术开发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  相似文献   

8.
252家上市国企公开披露业务招待费总计65.25亿元 "中国铁建不是最多的,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披露这一项"据港澳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252家带"国有"背景的上市企业,2012年报中公开披露的业务招待费一项,总计65.25亿元。其中,建筑和制造类企业成为当之无愧的招待费之最。在业务招待费过亿的国有企业中,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建筑企业,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等制造企业名列前茅。而在资源类企业中,五矿发展、中金黄金、上海能源、上海电力、攀钢钒钛等企业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企业对外捐赠在税前扣除各方面规定发生的变化,涉及对外捐赠的称谓、捐赠的范围、扣除的计算基数、扣除的比例、接受捐赠的主体资格等。分析了这些变化即将产生的影响,同时,对税法规定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文俊 《北方经济》2011,(18):87-89
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是指依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在计算纳税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首先扣除的额度。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法基本上都有关于费用扣除的规定,虽然各国的具体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体之间、企业与有关部门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广阔的经营市场为企业开辟更广阔的生产与销售渠道敞开了全方位的大门,因此,业务招待成了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事物。国家规定,企业使用业务招待费应当加强管理。然而在现实...  相似文献   

12.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复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比例提高和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三项先行先试财税政策,期限为3年。期限为3年(2012年1月1日一2014年12月31日)。这表明张江示范区在探索"5+1"先行先试方面中财税政策将取得重大突破。文件规定,在试点期间,张江示范区内经上海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  相似文献   

13.
李源  王阳  罗浩泉  陈斐然 《南方经济》2022,41(7):87-102
民营企业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主要受益群体。文章实证检验了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改革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升政策强度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数量和创新产出质量均有显著的激励效果。这些效果存在行业、规模、技术类型、生命周期等方面的异质性:在创新投入方面,对非制造业民营企业、非大型民营企业、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成熟期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激励效果更大;在创新产出方面,对非制造业民营企业、非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出激励效果更大。针对激励效应及异质性分析结果,文章建议,将2021年政策的扣除比例适用范围扩大到负面清单之外的全部企业;在适当的时机,可继续提高扣除比例,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以促进民营企业释放更大的创新动能;强化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导向性,针对不同类型研发项目费用设置不同扣除比例。  相似文献   

14.
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税金及损失后的余额。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应纳税所得额的合理确定是应纳税所得额筹划的关键,也是企业税务筹划的核心。税务筹划的主要角度有:利用年度之间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同,将收入在年度之间进行有效分配;尽可能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多争取不征税项目收入、免税收入;用足用好各种税前扣除财务税收政策,争取更多税前扣除。文章在结合实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务筹划。  相似文献   

15.
鞠时珍 《科技和产业》2022,22(10):156-159
以2010—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探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一税收优惠显著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对小规模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强于大规模企业,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强于非国有企业,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强于非技术密集型企业。建议针对企业规模、所有权性质和企业技术密集程度执行差异化的加计扣除政策。  相似文献   

16.
左从银  刘红梅 《中国经贸》2023,(21):244-246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可以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不过,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也会面临相应的税务风险问题,如何做好税务风险的防范与应对,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章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于企业研发创新的意义出发,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面临的税务风险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岩  刘冬 《天津经济》2014,(10):53-5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多数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纷纷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力度,而研发费用的合理投入、正确归集、准确加计成为税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对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申报环节等掌握尺度不一,再加之税会存在的差异,造成一些企业在确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时出现问题.本文针对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适用范围,就企业申请享受自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税务检查中应重点关注的事项进行了分析,为税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本国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视。通过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力的推动了企业创新,促进经济的升级发展。企业按照规定合理享受此项政策,不仅减轻了税务负担,而且引导企业加大了对科研开发的重视和投入,对开拓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企业应按照政策的相关规定合理合法享受政策优惠。企业在实际履行过程中,由于重视度不够、内控建设不完善、费用归集不合理等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以及一些不合理的操作。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也给企业充分享受政策优惠带来不利影响。文章从企业的角度,首先简要阐述了现有相关的政策规定,然后针对目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处理的现状及不足,提出了强化内控管理、优化组织结构,建立科学的处理流程、加强会计核算等一系列改进措施。从而提高申报数据质量,优化企业管理,同时,帮助企业减少税务风险,最大限度的发挥政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上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税法所指亏损概念,不是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亏损额,而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亏损额经主管税务机关按税法规定核实调整的金额。 二、对实行工效挂钩企业在两个低于范围内提取的工资总额,经主管税务机关审定,可按实际提取数扣除。企业将提取的工资总额的一部分用于建立以丰补欠的工资储备基金,在以后年度实际发放时不得重复扣除。企业工效挂钩的基数比例必须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查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政策的研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从而为企业有效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备案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为企业减轻税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