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以贵州省某证券公司大型营业部个人投资者交易数据库,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是否具有“处置效应”——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结果发现:从卖盈卖亏股票次数上来考察,中国个人投资者在整体上和交易频率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但是,从月份特征来看,处置效应并不具有显著性;从持有卖盈卖亏股票的时间上来考察,中国个人投资者无论是在整体上、月份特征上,还是交易频率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市场和中国企业都经历二十余年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的中小投资者,却未能获得与之贡献相匹配的收益,甚至多数人是亏损的。本文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的参与程度与收益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其亏损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投资理念的缺失,进而从投资回报、政策导向、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分析了导致价值投资理念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中小投资者收益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损害的认定在探讨内幕交易民事责任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投资者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在内幕交易行为中,内幕交易行为只对交易相对人造成民法上的损害,而对其他投资人的利益或许会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或者与内幕交易无法律上的直接因果关系,或者是有联系但不宜以民事赔偿的方式给予救济。致损的原因在于内幕交易人私用内幕信息,在交易时依据的是不同于一般投资者的主观收益率,而主观收益率的不同对相对人形成了不公平待遇。  相似文献   

4.
我国证券市场上股价操纵现象较为普遍,机构投资者盈利丰厚而个人投资者屡屡亏损.以证券市场不规范而机构投资者自身行为发生变异和扭曲为假设前提,将投资者划分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运用博弈论中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声誉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交易策略进行分析,对股价操纵现象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5.
历史收益率对中国股市散户交易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股票历史收益率对我国个体投资者卖出一持有交易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受到历史收益率数据的影响,股票历史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交易决策的重要因素,股票价格波动幅度、股票市场行情、历史收益率的期间都会对投资者的交易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股市个体投资者一直呈现占比高、投资收益亏损比例高的“双高”局面。文章以前期文献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个体投资者的个体特征、心理因素等方面对股市个体投资者“双高”局面进行解释:从个体特征来看,我国个体投资者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趋势;从心理因素来看,个体投资者存在收益错觉和投机、赌博心理。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个体投资者交易活跃却亏损严重。  相似文献   

7.
投资者情绪理论对金融"异象"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推广DSSW(1990)的噪音交易者模型,用投资者情绪理论解释了证券市场的"异象",并对证券市场的部分"异象"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国内金融市场存在一个新的"异象",即历史波动高的组合,其后收益率低,而历史波动低的组合,其后收益率高.并且发现,国内市场不存在价值溢价现象,尽管高PB的组合收益最低,但低PB的组合收益不是最高,而是中PB的组合收益最高,因此在国内运用FAMA三因子模型要谨慎.  相似文献   

8.
鉴于国内现有文献还没有考察投资者情绪对MAX效应(最大日收益率效应)的影响问题,本文首先用组合价差法验证MAX效应的存在性,然后基于构建出的投资者情绪指数,分别采用组合价差法和Fama-Macbeth回归,考察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对MAX效应的影响.我们的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明显的MAX效应;MAX效应主要来自于投资者情绪高涨期,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不存在MAX效应;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MAX对冲组合的异常收益,既有来自于最高MAX组合的贡献,也有来自于最低MAX组合的贡献.这意味着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引起并放大了MAX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随机贴现因子的角度研究了流动性风险与股票收益率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流动性风险可以作为市场风险以外的一种风险源,是投资者应当考虑的;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所谓的流动性风险溢价,流动性冲击对资产预期收益具有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87家中国国内商业银行2004-2012年的年度面板数据,采用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银行间隔夜利率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隔夜利率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越明显;隔夜利率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依赖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其对资本充足、盈利能力强的大型银行影响较小;高杠杆并且追求高收益的银行风险承担明显.  相似文献   

11.
昔日一派太平盛世景象的中国百货业,曾是商业板块的业务主体.然而从近年来该板块的申报业绩来看,前几年还是绩优股的百货零售企业,转眼间已成为垃圾股的代名词,平均每股收益仅有几分钱,大多处于不盈利和亏损状态,即使盈利较好的企业也大多是靠副业的收入来掩盖主业的亏损和微利.  相似文献   

12.
运用Logit非线性回归模型,以1999—2001年连续三年盈利但2002年出现巨额亏损的37家上市公司和与之配对的37家盈利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巨额亏损的预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利润、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解释的盈利能力因子与由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解释的发展能力因子,对巨额亏损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机构投资者与股票价格波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偏好、作用、投资策略、交易策略、交易规模及机构投资者持有量与股票收益波动的关系,综述了机构投资者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将为提高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业务创新、投资管理等能力,促进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国际化、本土化、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科技公司的资产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说,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与资产结构相关关系较强,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结构关系较弱。其中现金资产比率从2010年至2012年呈逐年下降趋势,现金资产比率各盈利能力指标的相关关系是显著的;应收款项比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有一定解释能力,影响显著;存货资产比率对营业利润率有一定解释力;固定资产比率对三个盈利能力指标影响显著;无形资产比率分别对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股票市场在每天的交易时段是否存在特定的价格模式,如果存在某种模式,那么意味着可以建立某种获利的交易策略。基于日内交易价格模式建立的获利策略可以验证效率市场假说。本文利用有关指数每30分钟的收盘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着系统性的日内交易价格模式。在整个交易期间股票收益遵循着近似U形分布的特点,对所有的指数而言,收益在10:00时统计上显著为负,在收盘时显著为正。因此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的交易策略可以产生比单纯的"买入并持有"策略产生更高的收益,同时风险还大为降低。文章最后对上述现象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股权融资中,由于不存在融资者为投资者提供回报的刚性制度安排,融资者可能会利用这种弹性的回报制度损害投资者利益。为防止融资者对所有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害,需要切断融资者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渠道,设计相应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制度,尤其重要的是设计对非控股股东利益进行保护的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17.
对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的分析表明,牛市行情时代码尾数为“4”的股票组合资产收益低于给定风险水平下的市场必要收益,而其他组的表现不明显。说明我国投资者对股票代码表现出部分数字偏好:对“4”存在刻意回避的现象,进而对代码以“4”结尾的股票的投资收益产生显著影响;但对“8”、“6”等吉利数字的偏好并不显著。同时,投资者回避“4”的行为只在牛市行情时表现明显,在熊市行情时趋向消失,说明投资者在熊市行情下的投资行为更为理性。  相似文献   

18.
对投机性杠杆率的变动机制及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杠杆率是高度顺周期的,金融市场杠杆投资者的交易对沪深股市的波动率和收益率有显著影响。因此,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各类金融市场参与者杠杆率的监测和控制,缓解杠杆率周期导致的泡沫和危机。  相似文献   

19.
框架效应对投资者投资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见到,本文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借鉴Kumar和Lim(2006)的指标,基于中国某证券营业部的个体投资者的交易数据,构建横截面模型对中国市场个体投资者的框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之后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个体投资者显著地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框架效应影响程度主要受组合规模、交易规模、组合中的股票数目和年交易次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分析分级基金的产生与发展,发现分级具有结构化收益、场内外交易、配对转换套利机制等特点,使得投资者对分级基金申购赎回的决策行为与普通分级基金大为不同。普通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在做出申购赎回决策时,主要考虑基金净值收益率、市场收益率、基金净值排名、基金分红、基金成立时间等因素。实证研究发现,分级基金的基金收益率、净值、成立时间不是分级基金投资者做出决策的主要动因,他们更关注分级基金杠杆、成交额、基金份额折溢价等因素,更倾向于将分级基金作为场内交易型工具。因此,分级基金未来的发展应该向提高场内活跃度、创造有效杠杆、满足投资者交易需求等方向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