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联网金融诈骗产业化、规模化且广泛使用各类前沿技术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为金融机构提高反欺诈能力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探索机器学习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文章以银行账户数据为研究基础,通过有监督训练,基于LightGBM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不断学习数据模式,在完成变量选择的同时择优输出针对欺诈风险的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2.
金融职务欺诈频繁发生,影响到金融秩序与稳定。本文在欺诈三角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的欺诈动机、欺诈机会等因素,利用相关的经验数据证明,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激励约束不足是主要原因;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出于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及追求享乐的动机、补偿报复的动机、掩饰过错的动机、追求不切实际的业务指标的动机等利用职务之便实施欺诈或犯罪;内部控制及管理不力、管理层的不当行为、个人大权独揽等提高了职务欺诈的机会,降低了违规成本。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金融电子化发展形势下金融交易欺诈带来的全新挑战,近年来工商银行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为目标,凭借大数据技术,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全面升级了金融交易反欺诈体系。本文以工商银行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完善金融交易反欺诈体系为例,介绍大数据技术在金融交易反欺诈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李玉泉  乔石 《保险研究》2021,(4):121-127
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新科技的出现,在大金融背景下,保险欺诈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从保险欺诈的欺诈行为、实施者的主观过错、欺诈行为与保险赔偿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三个构成要件入手,详细分析了在金融活动相互融合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的当今时代下保险欺诈的三个新特征,并从健全保险欺诈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跨行...  相似文献   

5.
健康险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健康险欺诈的存在阻碍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使用动态演化博弈的方法,构建了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模式和人工智能模式调查成本之差越大,使用人工智能成本越低,保险公司越倾向于使用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提高健康险欺诈的伪造成本,并对健康险欺诈现象进行相应惩罚,能有效防范健康险欺诈现象。进一步,本文发现提高人工智能的技术红利,既能促进保险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又能减少健康险欺诈现象。  相似文献   

6.
李玉泉  乔石 《保险研究》2021,(11):105-114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欺诈事件时有发生,且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侵害了保险人和广大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阻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的新科技发展,有效提升了不同行业之间数据的共享程度和识别水平,助力保险业增强反欺诈能力.与此同时,科技手段的进步也给保险欺诈实施者带来了便利,...  相似文献   

7.
《上海保险》2021,(3):16-18
近年来,在上海银保监局的指导下,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不断丰富反欺诈工作合作体系,积极创新反欺诈手段,有力地推进了反欺诈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效地维护了保险行业和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一、运用大数据助力反欺诈工作(一)行业协会与保险公司积极行动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反欺诈中心(以下简称"反欺诈中心")根据上海银保监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运用大数据开展反保险欺诈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信用评级过程中商业银行单靠数据清洗无法根本剔除蓄意欺诈性数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设计专门的系统和模型,以便有效地识别和防范数据欺诈行为。分析财务数据欺诈的类型.选取判定数据欺诈的指标,设计数据反欺诈模型系统,整合相应的业务流程,为商业银行实施评级系统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严峻复杂,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日益猖獗。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大型银行深入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统筹安全和发展,聚焦线上交易,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和支付限额管理等工具,构建线上反欺诈智慧风控体系,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以数字化转型助力网络金融业务反欺诈水平全面提升,为数字金融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针对金融行业的欺诈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保护信息安全,银行在新到来的2014年将会更多地采用大数据来防止欺诈。据专家预测,由于利用大数据分析来防止欺诈,金融服务业的信息安全和服务质量在2014年将有显著的进步。利用大数据帮助金融机构防止或发现欺诈的价值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同时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做商业案例的数据分析。担任Gartner咨询公司分析师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金融系统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犯罪越来越猖獗。因此,借鉴美国司法培训中心的做法,在我国高等院校建立反金融欺诈专业势在必行。本文从师资、生源、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保险市场中欺诈骗保等违法行为不容忽视,亟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农业保险发展质量。首先,本文对反欺诈检测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梳理,包括异常值检测、聚类法、线性回归法、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法等方法。其次,本文总结美国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农业保险反欺诈检测的基本经验。美国利用以政府主导、研究机构参与的模式,开发出多种欺诈检测项目,为美国农业保险节约巨额资金。再者,基于国际经验,本文提出适用于中国农业保险反欺诈检测的相关性异常值检测法、合谋关系检测法和机器学习法。最后,为进一步推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国农业保险反欺诈检测中的运用,本文提出建立农业保险大数据库、建立数据挖掘合作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数据利用机制、以及培育和激励数据挖掘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农合欺诈风险具有"低频高损"和"高频低损"的特征,运用两阶段损失分布法(PSDLDA)测度新农合欺诈风险损失TailVaR值,以2004~2012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新农合欺诈损失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欺诈风险损失纯保费,并探讨了在新农合欺诈风险定价、风险准备金计提、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以及欺诈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大约在七八年前,就有专家分析预言: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与金融体制的新旧交替,中国将成为金融欺诈实施的领地,成为金融欺诈侵害的主要目标。这些年来,我国境内发生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金融欺诈案件——从信用证欺诈到伪造、假冒票据;从引资诈骗到恶意透支等——及其产生的恶劣影响与严重后果无不明证着:目前我国的情形不幸为专家的预言而言中。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前给银行业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风险之一,外部欺诈风险的涵盖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据国外研究机构统计,欺诈风险每年导致银行损失金额高达735亿美元,国内银行每年欺诈风险损失金额也达上百亿元。为了应对严峻复杂的外部欺诈风险形势,工商银行不断探索建立新型风险管控体系,自2008年起,陆续在信用卡、电子银行等业务领域开展反欺诈系统建设,并于2016年启动企业级反欺诈管理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信息共享、技术共用、欺诈共防、步调共同”的企业级反欺诈管理平台,实现覆盖全集团、全产品、全渠道的欺诈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理,助力构建自动化、智能化、高效率的集团反欺诈工作体系,维护客户资金安全、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16.
车险欺诈不仅给保险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阻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扰乱社会秩序.本文对车险欺诈的成因加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对保险欺诈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化解的对策,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现阶段保险机构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保险合同等途径对保险欺诈行为进行打击,以促进车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保险信息化进程中的反欺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欺诈的本质是一种恶意的、不诚信的行为,是保险公司实现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风险。尽管保险欺诈不能完全杜绝,但通过适当的手段是可以加以控制的。开发保险反欺诈管理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保险欺诈的识别、评估,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辅助反欺诈管理部门进行侦测、反制保险欺诈,是进行保险反欺诈管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技术在人民银行的应用不断深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根据国库高质量履职发展需要,按照分行大数据平台建设总体思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规则引擎等技术建设了"江苏省国库智能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国库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查询和组织管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抽取模型和知识图谱进行归因分析、利用规则引擎一键式快速生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智能分析报告,其运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高效地为经济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当前,信用卡欺诈手法多种多样,社会危害越来越大。从农业银行芜湖分行已发现的外部欺诈事件看,犯罪分子对农行各项业务有深入研究,克隆、伪造技术,电话、短信诈骗,盗用信息骗领盗做金穗卡等诈骗手法已渗透在农行存取款、转账、信用卡申领及使用等业务环节与领域,不仅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农行声誉,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金融欺诈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月斌 《浙江金融》2005,(12):25-27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法制经济,完备的市场经济中应该没有欺诈犯罪行为的容身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