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的各个方面.当前生态消费已是国际消费发展的大趋势,从食品、服装、用品、住宅到汽车等许多领域,无一不有.从我国现实看,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生态文明,消费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积极发展生态消费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生态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管理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自从有了城市文明,就开始了城市管理的实践.中国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伴生了一系列的与人口、交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的城市问题.数字城管技术三阶段从数字城管技术来讲,其本身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精神生产(文化生产)成为社会相对独立的部门,人类就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文化与文明是相伴随产生的。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和孕育与发展文化的土壤。现代城市的创生与发展,一刻也离  相似文献   

4.
胡细英  刘强  张迪 《经济地理》2008,28(4):565-568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区人类周围一切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的总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阐述人居环境形成的构成要素出发,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认为城市生态休闲是城市居民为充分体验生态文明而构建的高品位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水域,特别是环境条件良好、生态自成体系的单位用地,编制生态休闲示范区规划,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寻找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汇集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在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扩大,而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又促进和带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特别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日益进步、发达,有力地证明着,城市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  相似文献   

6.
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是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的必然要求.石狮市从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入手,努力从功夫素质、静态空间、品味含量、软化创建等方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何天祥  廖杰  魏晓 《经济地理》2011,31(11):1897-1900,1879
城市生态文明程度是"两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界定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在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基础上提出从城市生态文明状态、压力、整治和支撑四个方面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评价,丰富和完善了现有评价体系.最后,以长沙作为案例,实证检验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论述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生态文明指导下的衡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出路是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只有通过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两手抓才能真正实现衡阳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聚集和转移,从而使城市人口比重加大,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并使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的社会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和社会共识。在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文明本底的“C(ChineseModel)模式”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40%-45%,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陈燕  高红贵 《经济问题》2015,(3):125-129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都面临着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等束缚和发展困境。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至关重要。为了走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困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上生态发展之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融贯生态文明建设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将资源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中,建设宜居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2.
一座城市代表着一种文化符号,而这种文化符号基本上由种种建构城市的技术所衍生出来.技术的感性文明与城市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技术的感性文明是指技术流程立足于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健康、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并将此理念外化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上,使民众在接触、享用技术产品中感受和美之意.它是当代技术的内在规定,富有人文情感、生态学意义和未来学观念特征,是现代工业文明转向后现代文明的要素.技术的感性文明是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能够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降低城市生存与扩张的风险;同时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加速城市从信息化到智能化,进而到智慧化的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新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市"数字蝶变"和智慧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价值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城市是具有生态文明时代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而言,低碳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在解决生态文明时代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质量的问题,是在正视和尊重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前提下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过程,是在城市发展模式上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在城市尺度上寻求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建设低碳城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目标,把降低碳排放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结合起来,按照低碳战略、低碳规划、低碳产业、低碳文化和低碳管理“五位一体”等系统推进的路径,探索生态文明框架下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特色的保护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对处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市.目前,拉萨城市步入快速发展期,然而城市在建设管理中忽视城市的历史和文明,城市特色渐趋缺失.文章从拉萨老城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老城特色袁退的机制.研究结果从几个主要方面阐述对拉萨城市特色保护的具体措施,突出保护民居建筑对保护城市特色的重要性,以探讨现实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城市特色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绿化建设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绿化既给人们带来了优美的环境,又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如何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绿化水平,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形象工程之一,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美化人类生存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化城市必须有高标准的环境质量,而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高低叉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因此,它标志着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城市的水平,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区域资源的供给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速度,导致环境资源的破坏,从现代经济、社会所考虑到的可持续发展性,就应该找到城市发展与区域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谋求区域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绵城市,是新时代提倡的城市发展理念,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中的给排水工程属于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中,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挥出海绵的真正作用,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能有效的减小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相关职能部门要抓住新机遇,从强化立法工作,修正城市的发展规划,改良城市水土保持技术标准,营造城市公众参与水土保持的氛围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质量.本文对城市水土保持的新机遇、新对策以及新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空间是与私有空间相对比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是指街道、广场、公共公园和围合公共空间的建筑立面.城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广场.城市广场既是居民参与社会、娱乐休闲、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又反映着现代城市的文明与开放程度,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也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