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电子化的潮流、政府采纳RFID技术,推动电子支付网上和网下的业务发展,移动支付更是崭露新角,专家断言移动支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便捷的支付手段,移动支付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约了支付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移动支付已经衍生出很多异彩纷呈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随着移动通信事业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针对有线支付的不足,在 IC 卡技术及 POS 支付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法国首先推出了移动支付系统。这一系统是GSM 系统与支付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融和了移动电  相似文献   

3.
正一、金融展见闻金融展现场,各参展厂商在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防伪识别、生物认证、ATM、高速扫描仪、自动填单机、智慧机器人等诸多方面,都展出了新产品。其中,笔者对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产品印象最为深刻。"掌中付生活派"和"开店宝"等集移动支付和互联金融于一体的创新产品让笔者感受到,技术创新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支付和消费方式。"手机扫描二维码取款"、"单目虹膜识别取款"、"手指静脉识别取款"、"刷脸支付"以及"身份证联网核查人脸识别方案"等防伪识别技术和生物认证技术让笔者惊叹于特征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完善,在支付便捷化需求的驱动下,移动支付逐渐成为金融支付的重要手段和金融创新的热点。一、关于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又称为手机支付,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一个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根据接入技术的不同,移动支付分为短信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和智能卡支付3种;根据接入方式的不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钱斌:移动支付主要在三个领域大有作为:一是移动电子商务结算。二是远程自助支付。三是小额快速支付。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的颁布,满足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技术需求,促进了我国移动支付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必将推动我国移动支付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程。可以预见,我国金融支付发展将以此为契机,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支付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则表现为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没有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也就没有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不仅具有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并且还同时具有金融商品属性。在未来,移动支付可能会取代现金和银行卡,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近日表示,央行将建立我国移动支付技术检测认证体系,并指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目标方向应该是,促进移动金融服务与金融IC卡融合,以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的NFC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主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地方性区域性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补充,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8.
正手机近场支付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移动终端,利用近距离通信技术完成信息交互,实现资金从支付方向受付方转移的一种支付方式。它的本质是将银行卡智能化、终端化、虚拟化、便携化,核心理念是将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与手机终端结合,融合金融系统高安  相似文献   

9.
移动支付具有随身、随时、随地支付的特性,近年来已成为各国新兴支付体系及金融创新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成为学界及业界关注的热点。无论是手机银行支付、移动第三方支付、还是近场通信技术(以下简称“NFC”)支付,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正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作为市场协调手段,对推进标准落地有重要作用。其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在国际上应用广泛。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服务认证的作用近年来电子支付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消费者对资金安全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提供更安全的支付环境、保障移动支付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成为国家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在金融移动支付领域引入认证并依据金融行业标准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介绍了移动支付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发展情况,然后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移动支付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在某些方面给消费者以启发,为移动支付能够在我国快速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谢越 《中国外资》2013,(8):184-185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指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一般为手机)发出数字化指令为其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单支付的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和3G网络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在手机用户规模已经超过3.6亿以及3G网络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忽视。移动支付作为移动互联网与金融支付的融合类业务,其应用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还是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在对这个新兴支付市场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从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与发展环境、国内移动支付当前主要业务模式及应用、国内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公司的业务情况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2012年的金融热门词"移动支付"。  相似文献   

13.
丁伟 《中国金融》2013,(1):32-33
"人们往往对于一个新兴行业容易犯的错误是短期过于乐观,长期过于谨慎"移动支付业务呈现的发展趋势移动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热点,一直受到国内金融业各方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打开了移动支付的创新之门,移动支付也逐渐成为金融IC卡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以及金融IC卡的多应用普及,改变支付业务模式的历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移动金融应用受理场景的增多,会激发更多的用户投入到移动金融业务中来。而用户群体增加,又会刺激促进移动金融应用场景的完善和扩大。因此,受理环境建设与移动金融应用也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移动金融受理环境建设现状中国银联积极加强移动支付受理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一方面不断改善线下非接受理环境,配合近场支付业务完成了近250万台的非接受理终端改造。另一方面努力打造完备的线上受理环境,推出了手机支付控件、收银台、客  相似文献   

15.
正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移动支付、移动金融服务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要维护现有客户并拓展未来市场,必须加强移动金融平台建设及其特色功能创新,尤其是手机支付业务的优化和嵌入,以持续领先的服务和舒适流畅的体验赢得客户。移动金融需求的五种体现如今,各商业银行均将推广移动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全国移动支付金额9.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幅度超过300%。今年上半年到6月底移动支付金额已达818万亿,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移动金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我国发展移动金融奠定了扎实基础。就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樊爽文副司长在主题演讲中强调,虽然目前移动支付的交易量还远不及其他电子支付渠道,但其支付价值却远远超过传统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移动支付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本文从青少年那移动支付的使用情况着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社交网络平台与移动支付平台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通过从主体、业务、流程、评价与维护五个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并从风险、效率、收益三个角度去分析调查结果,得出了相应结论及建议。在风险角度上,本研究主要讨论了社交平台中的移动支付面临的政策风险及技术性风险。在效率角度上,本研究综合考虑了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对移动支付平台的促进作用,并发现金融交易的流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在收益角度上,结合风险和效率评估,发现移动支付技术催生了支付融合,进而提高了金融收益。最后得出建议:社交平台上的移动支付更大程度地实现了移动支付的价值,若可以增加网络风险的控制,就可以实现互联网金融甚至是物联网金融的重大突破,对于未来消费者的消费观有着重要的指引。  相似文献   

18.
正樊爽文:目前移动支付的交易量还远不及其他电子支付渠道,但其支付价值却远远超过传统支付方式。陆书春:发展移动金融目前已经纳入国家金融创新和普惠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其中安全、规范、便捷是保证移动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要素。董俊峰:在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中,刚需性市场的客户粘性最强,中国银行做出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诸多难题。移动支付的出现为破除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成本高、缺乏可持续性提供了机遇。本文从移动支付和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移动支付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针对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依托移动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理论界与金融界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信息与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移动支付规则等行业标准的完善使移动金融得到快速发展。移动金融可以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交易速度,手机终端的使用则使居民在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完成交易,低成本的普惠金融由此得到了发展契机。探寻移动金融在我国的合理化发展路径、模式,并为其建立完善的监管与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