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利率持续下行及客户配置的习惯来看,投资者倾向的投资方向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过度规避风险导致“高抛低吸”,错过前期已经释放风险的权益类、债权类资产机会,造成实亏落地;二是短期产品带来“可掌控”的错觉,实际收益率将进一步趋近于通货膨胀变化,资金保值及购买能力下降。银行理财作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投资品。“风险低”“收益稳”的属性逐步成为广大投资者的深层认知。但从2019年起,随着资管新规逐步落地,理财与安全稳定间的等号被打破,理财产品的净值化带来的波动及不确定性给投资者带来了深层焦虑。面向未来,我们如何面对理财波动?理财产品又该怎样配置?  相似文献   

2.
卜振兴 《中国外汇》2023,(24):64-68
<正>银行理财在经历市场冲击后,机构投资行为、理财产品形态以及投资者行为发生明显变化。理财公司面对当前挑战,需要在实现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做好长远规划和基础能力建设。经历2022年年底债券市场波动引发的理财产品“破净潮”和“赎回潮”后,2023年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明显收缩,导致银行理财市场的规模有所下降,客户产品的诉求较为单一,底层资产趋向集中,  相似文献   

3.
白利倩 《理财》2014,(2):64-65
2013年10月底,有14家商业银行获得理财管理计划试点资格,并多数已经发行了相关产品。2013年12月,银行开始真正涉足资管产品,玩起了代客理财。发行之初,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市场销售火爆.被众多投资者青睐,甚至有人分析,银行加入资管产品,  相似文献   

4.
白利倩 《理财》2014,(5):60-61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依然是很多大众投资者喜爱的投资方向,因为其收益稳定,风险较小。但不得不提醒投资者的是,尽管银行理财看似保守,但实际上也存在许多小猫腻,以及隐形“吃钱”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用卡》2013,(10):69-73
在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和渐进改革的大背景下,2013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迎来了发展的第十个年头。银行理财在“无风险”的银行存款与“高风险”的权益投资之间建立起了一个风险一收益程度适中的固定收益理财市场,以其较低的投资风险、丰富的投资期限、稳定的投资收益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6.
从2005年开始,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迅速扩张,成为各商业银行争相占领的市场。2007年全年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量突破八千亿元,是2005年的八倍。2008年,随着国内A股市场以及境外投资市场风险的上升,理财机构和投资者的避险需求日渐强烈,运用于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市场的主体产品。2008年上半年,个人理财产品呈现短期化的特征,产品推出频率加快,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累计达到了1万多亿元,接近2007年全年销售量的160%多。  相似文献   

7.
佳木 《金融博览》2008,(5):80-81
所谓基金定投,就是“定期定额地投资基金”,是指投资者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以固定时间(一个月或两个月)、固定金额申购基金产品的业务,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由于省时省力,并且可以避免不小心买在高点的风险,因此,基金定投常被称为“懒人理财术”、“傻瓜理财术”、“小额投资计划”。一项以台湾地区加权股价指数模拟的统计显示,定期定额只要投资超过10年,亏损的机率接近零。  相似文献   

8.
理财产品纠纷或是理财风险事件都离不开四个字——“误导销售”。 2012年是各类理财产品的大年,而随荇年末一些理财风险事件的集中暴露,本该“稳如泰山”的理财产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投资者想买又不敢买,担心自己一不留神就会中招。理财一时变成了“钱存囿途”:其实,投资者大可不必谈虎色变,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就能慧眼辨识什么样的理财产品才能买得放心。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大背景下,没有什么能比投资者本金安全更为重要。近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对外发布《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去年由于多数银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忽略了止损和保本条款,导致很多投资者被动成为高投资风险的承受者。而随着各项统计数据的陆续出台,“止损”、“保本”将接替“风险提示”与“风险测评”,成为今年理财市场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置身于个人财富时代,一方面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是在“赚钱效应”驱使下一些投资者的盲目跟风与好高骛远。然而,众所周知,银行理财产品是有一定风险的,并且收益率越高所面临的风险也将越大,所以,对投资者来说,选择与自身的风险承受状况相匹配的银行理财产品才堪称适宜。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说有的人由于不切实际地错误选择了投资理财种类损失惨痛的事例。  相似文献   

11.
正从事为客户理财的工作是一个良心事业,理财从业人员对于所销售的理财产品做尽职调查可以降低客户面临的信用风险。反之,如果明知产品可能有问题,却为了获取高额佣金而昧着良心销售,就会变成客户面临的最大风险。近几年来,一些银行员工非法吸存、私售非银行投资产品、非法集资案件频频被曝光。最近华融普银38亿元募资失踪,非法集资背后疯狂飞单,参与销售华融普银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人数之多,所涉及的金融机构之广,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数以千计的理财经理牵涉其中,3223名投资者利益受损,大多是金融机构最看重的高净值客户。这样的事件不但伤害了客户对理  相似文献   

12.
朱勇 《中国外汇》2007,(2):37-39
QDII产品的投资是指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使用募集资金或自有资金进行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资。其中“境外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众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和多种类型的金融工具。对于国内的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境外资本市场”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特别是一些成熟市场,其结构复杂性、产品多样性都让投资者应接不暇。那么,作为受托理财的QDII又是通过怎样的运作,来沟通国际、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的呢?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中国银监会的一纸通报,将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推到大众的面前。投资者们在清楚了解理财产品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的同时,对监管部门敢于披露商业银行的理财风险,提醒投资者谨慎理财的风险提示“及时雨”的行为而鼓掌。  相似文献   

14.
银行的场外金融衍生品依赖银行的内部审查,缺乏监管部门的事前监管,缺乏事后救济的方式和法律依据。在此情况下,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能加强资本市场风险管控,对投资者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投资时应当关注其风险变化,明确此类金融产品的投资风险,以免投资者适当性失效。文章通过对“原油宝”事件的反思,对金融衍生品的合规性与投资者适当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美欧资本市场本就引人遐想,近年来美欧经济触底反弹,美联储和欧洲各国央行加息连连,更是推动境外投资收益水涨船高。而扛着大把人民币、对境外收益“分外眼红”的中国境内投资者,却一度只能蹲在人民币资本项目限制的“三八线”外,“把酒问青天,不知境外投资,松绑是何年”。4月13日公布的央行5号令,定下了个人投资者可以委托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境外理财的基调,18日有关银行代客境外理财的实施细则便闪亮登场,正式为个人境外理财破冰和保驾护航。境外理财的大门已经打开,很多投资者对其收益心驰神往,但对人民币升值和境外市场操作风险顾虑重重。监管当局和业内人士的专业阐释表明,尽管存在汇率和操作风险,境外理财的投资价值依然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16.
李家杰 《理财》2012,(6):54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至今,投资者对它的认知程度却并未随着产品发行数量的飙升而大幅提高。相反,银行理财产品给普通投资者的第一感觉就是种类太复杂,数量太多,合同难以看懂,诸如此类的认识误区比比皆是。银行理财≠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风险收益水平介于储蓄存款和股票投资之间的多样化投融资工具。既然是投资,那就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既然有风险,那就需要进行谨慎投资。所以在投资过程中,投资有可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末以来,数家商业银行被爆出代销的第三方投资产品到期无法兑付,银行代销第三方投资产品的风险开始露出冰山一角。这些案例中,甚至出现了银行客户经理向客户私自兜售第三方投资产品的情况。客户资金被以代销的形式投入第三方理财计划;有的则是理财经理私下和客户发生资金往来,理财资金甚至进入员工个人账户。  相似文献   

18.
银行看台     
《金融博览》2011,(2):7-7
工行:推出“积存金”黄金投资新品 2010年12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世界黄金协会在北京联合推出黄金投资新产品——“工银金行家积存金”。“积存金”是国内首款以“日均价格灵活积蓄”的权益凭证武低风险黄金投资产品,开创了黄金投资理财的新模式。“积存金”适合一般投资者由此开始进入黄金投资领域,通过此产品定期定额每天购买黄金,最终起到保障资产和优化投资组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的一年除了资金面紧张,继续给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带来利好消息,资本市场改革也将带来众多投资新渠道和投资新品种。伴随着今年1月IPO重启,“打新”又开始活跃起来。今年新增的投资品种除了更具国际范儿的香港基金,更有中国版的“纳斯达克”新三板,所有这些对投资者的投资经验、专业水平和风险承受要求都提出了挑战。新渠道、新产品有的适合普通投资者,有的适合具有投资专业经验的投资者。我们须得了解游戏规则,判断什么投资才是合适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回撤甚至“破净”。投资者要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做好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提高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2022年资产管理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回撤和“破净”(即单位净值低于1)。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出现了大面积净值回撤甚至跌破净值的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理财产品“破净”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净值化转型、基本面及预期变化、货币政策调整及市场情绪等。对此,投资者要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研究,做好适当性管理,坚持价值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