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作为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民族地区的一员,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一位。但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煤炭资源种类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匮乏、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等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生态破坏、固体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强化清洁生产,强化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容量,逐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制度创新规避"资源诅咒"。  相似文献   

2.
常建忠 《生产力研究》2015,(2):63-67,161
煤水共生,采煤在给煤矿企业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和破坏。随着煤炭产量的快速增长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引发了煤炭开采区域地下水的破坏、河道断流、人畜饮水困难、水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分析了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境与水安全方面剖析了山西省煤矿区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认为采煤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范思媛  巩芳  于长艳 《新经济》2013,(17):71-72
煤炭资源开发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不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内蒙古为例,提出完善生态补偿的策略,从而为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我国煤炭城市普遍存在的煤炭资源大量开采输出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并存的反差现象,运用资源诅咒学说,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讨论了煤炭资源开发对煤炭城市长期经济增长产生的四种不同效应,并利用我国28个地级煤炭城市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煤炭资源开发与煤炭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显示:煤炭资源的开发确实束缚了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产生了资源诅咒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投入对煤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外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作用均不显著;煤炭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利用效率偏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表现明显;煤炭资源开发主要通过削弱制造业投入、外资投入、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这四种传导途径来制约经济增长,其中制造业投入是作用最强的传导因素。最后文章为我国煤炭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世界煤炭看中国,中国煤炭看山西",2010年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和理论分析,从效能、外部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三个维度,探寻其兼并重组工作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为整合主体提升竞争力,真正建成跨行业、跨区域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保忠  何炼成  李忠民 《技术经济》2012,31(7):104-110,128
对国内外"资源诅咒"研究动态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指出以晋陕蒙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然后利用1991—2010年晋陕蒙的煤炭开发强度、人均GDP、制造业投入水平、研发及教育投入水平等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三省区的"资源诅咒"效应进行整体检验和分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长期来看,三省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诅咒"效应,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得三省区的"资源诅咒"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三省区在某种程度上或锁定或弱化或破解"资源诅咒"。最后指出:发展制造业是弱化"资源诅咒"的重要途径,强化制度建设是破解"资源诅咒"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资源型地区应加强制造业发展、重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已上升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更易受其影响。文章以武安市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赵京 《生产力研究》2012,(2):187-188,214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战略性能源资源,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陕西煤炭产业科学发展对陕西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产品贡献、产值贡献、外汇贡献、财政贡献和民生贡献5个方面总结了陕西煤炭产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从煤炭资源开采、煤炭产业链延伸、生态环境影响、科教人才发展、水资源承载力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了陕西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矿业权设置、强化行业管理、加快产业聚集区构建、提升产业集群规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资源优势是区位优势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环境优势、产业协同发展优势的转化方式的分析,探讨特定资源优势对区域发展的贡献作用辩析区位优势各要素互动发展的关系,提示政府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各区位优势要素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1)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以及煤炭在开发、运输、利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决定了煤炭在节能减排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是实现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淮南市为例,提出了煤炭城市能源与环境可持续互动发展模式,并给出了煤炭城市实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互动发展模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旅游资源以及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也逐渐地凸显了出来.人们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逐渐认知与了解,如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探究其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平衡点,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的长足发展是一项重点问题,对此本文主要基于丽江古城为例,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环境的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以及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王成 《生产力研究》2011,(1):7-9,17
文章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正、负相关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资源诅咒"的经济传导机制和非经济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包括煤炭资源整合在内的破解"资源诅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我国的生态旅游在近十年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大连的生态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论文从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则谈起,在全面列举大连生态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科学发展观发展的视角,提出大连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策略选择,并对大连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我国创新投入仍然不容乐观:2011年中国RD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84%,仅为日本的二分之一左右;国家"十五"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创新投入目标均未达到。这在资源型地区尤为突出。那么,如何提高资源型地区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哪些因素导致资源型企业和非资源型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差异?这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别?本文利用山西省159家企业的问卷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创新意识对资源型地区企业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交流学习和企业创新氛围分别对资源型企业和非资源型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山西正处于加快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时期,煤炭物流业的发展符合经济发展战略要求。通过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和生产-物流转换函数的分析,认为应加快发展山西煤炭物流产业。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甘肃省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两地以发展矿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都形成以初级产品生产与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为落后。文章通过对比自然资源对甘肃与伊尔库茨克地区经济的影响,指出两地面临相同的机遇-资源型产业为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但因资源枯竭也面临共同的发展问题-资源经济倒逼机制,就目前两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都应该把创新发展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因此,两地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努力使外部积极因素为发展创新经济所用,尽快整合内外优质要素为创新经济的发展服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格局稳步形成,生态环境立法逐步加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立法作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有益补充,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经验借鉴。文章以山西为例,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维辨识,并提出了完善建议和立法展望。  相似文献   

20.
张慧  龙蔚  路遥 《经济师》2014,(12):228-230
文章从布朗山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分析了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对该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列举了该乡开发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对策和建议,并策划了未来的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