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力促安徽制造业实现新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滞后是安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制造业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是新形势下安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安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和差距安徽煤、电、电解铜、钢铁、水泥等能源原材料工业较为发达;生物及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科技研发能力较强,具有发展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和配套条件。安徽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快速发展,一些产品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竞争优势。2001年在全国532个调查的工业产品中,安徽有62个产品具有规模竞争优势,如专用…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主导产业。江苏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依托于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二是依托于竞争战略和制度条件的区位优势。江苏制造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相对的,缺乏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江苏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保持江苏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按比较优势调整江苏制造业的规模与结构。  相似文献   

3.
运用区位商及向量自回归(VAR)方法,测算我国国防科技产业主要省份航空航天制造业区位商,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度,将选取的代表省份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比较研究,得出了航空航天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程度。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对陕西省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区位商及向量自回归(VAR)方法,测算我国国防科技产业主要省份航空航天制造业区位商,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度,将选取的代表省份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比较研究,得出了航空航天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程度。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对陕西省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玲 《发展研究》2007,(1):59-59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制造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转轨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一些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整体水平不高,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与先进省市也有一定的差距.2005年,福建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只有广东的22.6%、江苏的24.3%、山东的31.9%、浙江的35.4%、上海的42.3%,实现建设先进制造业的目标仍任重而道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  相似文献   

6.
我省的船舶工业起步较早,近十年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总体规模和造船总量上,与两大集团、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省经济实力较强,制造业水平较高,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船舶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很好。抓住国际船舶市场兴旺、世界造船业东移及我国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7.
湖北装备制造业规模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珺 《当代经济》2006,(12):41-42
本文针对湖北装备制造业规模经济的现状及其对湖北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湖北装备制造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不显著,从而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后提出通过构建内、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发展湖北装备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罗能生  张文波 《技术经济》2012,31(4):26-31,60
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位优势和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区位优势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区位优势与制造业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显著相关:大多数现代制造业和依赖规模经济的制造业与区位优势正相关,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与区位优势负相关;不同的制造业细分行业侧重不同方面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西部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西部地区重点区域航空航天制造业人才、经济、市场、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并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西部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西部地区重点区域航空航天制造业人才、经济、市场、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并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反思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发展规模及速度、出口能力、生产能力、吸引外资情况四个方面肯定了中国制造业,又从出口份额和结构、制造业科技水平、企业规模和品牌、制造业外商投资趋向四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业发展的问题。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之后在现实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中得出中国制造业是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最后从相应的四个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雯郁  吴婷  黄钟萱  王佳慧 《经济师》2015,(5):168-169,171
文章旨在通过SWOT分析法,详细研究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常州制造业的影响,发现制造业借力上海自贸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与优势,并分析常州制造业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和建议。这将有助于发挥常州特色优势,抓住机遇,化解危险,全面增强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顺德制造业方面的数据,并与昆山、广州等地比较,发现顺德制造业竞争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保护能力优势,但仍存在企业效率不高、创新不足、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总量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真正优化提升顺德制造业,必须要充分利用周边大学智力资源,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提高公共创新平台的利用率,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湖北装备制造业规模经济的现状及其对湖北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湖北装备制造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不显著,从而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后提出通过构建内、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发展湖北装备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研究中国8个制造业部门参与欧盟出口产品内分工的程度.然后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壁垒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参与欧盟出口产品内分工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苏州制造业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从产业间的关联反映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重要联系.由VAR模型初步断定,苏州制造业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发展关系;并借助Romer的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二者间的互动发展及程度.结果显示:苏州制造业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间呈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模式,但互动效应不均衡,苏州制造业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与苏州制造业间的互动发展也不尽相同,其中科研技术服务业与苏州制造业互动最明显,而金融业则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5~2012年我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层面探讨我国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产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能源消耗、科技投入、环境规制等条件下,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N"型关系,并且目前我国制造业集聚水平以中低集聚度为主,处于倒"N"型曲线的两个转折点之间。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集聚水平以降低环境污染水平的政策建议,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白积洋 《经济前沿》2012,3(2):48-64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集聚的数据,从企业规模异质性视角出发,检验中国制造业集聚经济效应。首先考察影响制造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然后重点考察了企业规模因素对集聚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除了运输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等影响制造业集聚的一般因素之外,企业规模异质性也对集聚经济效应产生影响。最后通过构造隐含企业规模因素的集聚经济新变量,对企业规模异质的集聚经济效应进行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小型企业的专业化经济和竞争效应大于大中型企业。这一结论不仅反映了不同规模企业对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差异,也说明了小型企业对制造业集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亚四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南亚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试图揭示南亚选择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原因及可持续性,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及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研究发现:南亚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历史的选择,与自身资源和当时的国际条件密切相关;服务全球化和锁定效应的外部因素及语言文化传统等内部因素是造成南亚选择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南亚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和借鉴的;南亚经验表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不是唯一快速发展的道路,后发国家如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并不需要一直等待,直到中国等现有制造业生产大国失去劳动力的比较有优势后再通过制造业的发展走上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阶层结构理论分析认为科技金融生态与科技金融内部主体具有典型的阶层结构特征,通过构建两阶层线性模型对上海科技金融生态作用科技创新产出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比不考虑阶层作用和考虑阶层作用的8个模型结果发现:上海科技金融生态通过与科技金融内部主体的跨层级交互作用影响科技创新产出,且呈现规模报酬递增趋势;构成科技金融生态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科技创新;各环境因素对科技金融内部主体影响具有差异性.未来应从阶层结构视角优化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