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创新尴尬"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实现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对避免技术创新带来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积累、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相结合的产物。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知识积累机制、知识转化机制以及创新能力培育机制,以期进一步提升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笔者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了由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函数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并以HAIG企业为例,依据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客观评价了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度耦合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本研究能够为正确评价和监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推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分别以不同的特征和方式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联。针对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在内容上的重合部分和未重合部分,提出企业共同知识、企业遗存知识、企业深潜知识的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企业明言知识、缄默知识相互转化及一致性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组织之间竞争与合作、资源基础与资源依赖、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的视角,探索了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方法,建立了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5.
首先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关系网络,然后从知识基础深度和中介控制能力两个方面测度了知识基础能力,最后对105家全球R&D领先的通信和技术设备制造类企业知识基础能力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知识基础深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企业中介控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  相似文献   

6.
王颖  沈月春 《经济论坛》2008,(3):78-79,84
知识管理能力近年来已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但是它究竟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实质性变化,似乎却没有明显的作用,只是一种氛围、一种潜移默化的能力而已.其实,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并通过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入影响到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7.
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提出了知识管理能力及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标准,构建了知识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模型,并建立基本假设。对98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有效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最后,对研究结论作了解释,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并在总结提炼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管理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路径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管理对其的能动效用,并提出了建立知识管理人员队伍、搭建知识管理基础平台、选择适合本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等措施,以促进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管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型经济,其基础是知识,主要特征是创新,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研究,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创新风险模型,旨在通过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抵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创新是知识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过程。本文运用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理论,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入手,分析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阐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知识管理,提出如何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即:建立便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组织结构,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各种方法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跨组织学习在网络嵌入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没有引入中介变量,在技术创新网络研究中,网络嵌入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模糊不清。通过引入跨组织学习,建立了网络嵌入性、跨组织学习与两类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模型,经过实证检验发现:在关系嵌入性与渐进性创新之间,开发性学习的中介效应非常明显,而在结构嵌入性与突破性技术创新之间,开拓性学习的中介效应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以客户为导向的今天,客户知识已经成为企业中比设备、物资更为重要的资源。在对客户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并详细分析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为企业的创新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管理以技术的不断更新为进程,由一系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支撑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深化知识管理的内涵,同时也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进化和发展。研究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对于企业如何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两者协同互动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关系模式。以模型为基础,分别研究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以及技术创新对知识管理的正反馈作用。研究表明,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管理手段与创新行为,通过企业的学习机制相互融合与影响。因此,企业应结合技术创新的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管理模式,并利用创新体系的反馈机制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类生物进化的属性,基于该思想,以知识网络演进为背景,研究了知识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化的作用,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化过程,进一步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进化的逻辑模型。研究发现,知识网络的循环演进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进化。最后,分别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和微观创新者角度,提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网络内企业如何通过学习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建立了网络风险、知识和声誉与跨网络学习的关系模型。基于7大网络内179份调研问卷,运用SPSS 统计工具进一步研究了网络风险、知识和声誉与跨网络边界学习的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风险和声誉对跨网络组织边界学习有显著影响,而网络知识对跨网络知识边界学习有显著影响。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跨网络学习可以突破来自网络有形和无形边界的“锁定”,并帮助组织跨越各种“壁垒”。跨网络学习也在转型升级的宏观战略和微观行动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不断实现由低级网络阶段向高级网络阶段的动态演进。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流动的一种系统管理模式,而企业技术创新是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创新战略。阐述了技术创新应用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剖析了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提出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潘旭明 《经济评论》2007,148(6):88-92
跨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是当今管理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也是网络环境下组织提高创新能力与经营绩效的重要途径。由于知识在组织间的流动会受到组织边界的制约,导致其与传统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具有不同的机制。跨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机制涉及知识搜寻的愿望和导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知识转移的路径,而知识吸收能力则是衡量知识转移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技术创新是知识产生、创造和应用的演进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必须融入知识管理的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营造有利于创造新知识的文化环境,建立学习型组织来实现有效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从知识管理到价值创造的思路,重新审视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总结了已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框架(包括点状模型、线状模型、链状模型和面状模型)的特征和不足,提出了由问题驱动、思考未来、多样化知识、创新文化、利益相关者协同、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新框架,并构建了新框架的二级指标,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解、体系框架的构建和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组织公平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潜在性要求,是行为经济理论在管理领域的深化。知识资本是现代企业的主体资本,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源泉。组织公平与知识资本开发存在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组织公平环境下的知识资本开发具有更大的成效,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基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样本数据,经验性的研究揭示了组织公平效应的微观机理,从而为我国企业加强知识资本的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公平环境下的知识资本开发显现出显著的成效,并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但在局部激励路径上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