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何文韬 《经济地理》2019,39(10):112-122
基于产业动态与经济地理的交叉研究,文章以辽宁省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确定产业集聚区与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反映地理位置关系的状态变量与距离变量,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的前提下,使用分位数回归和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产业集聚对中小企业初始规模及其持续生存的影响。研究表明,辽宁多数中小企业分布在产业集聚区及周边区域。产业集聚产生明显的正向集聚效应,能显著提高企业初始规模并降低退出风险。并且随着企业与产业集聚区的距离越远,所选择的初始规模越小,退出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微观基础.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采用Heckman两步法选择模型,探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下的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差异化影响.不区分产业集聚形成背景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之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与企业创新积极性之间呈显著U型关系.区分产业集聚形成背景的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干预下的产业集聚会降低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但没有显著降低企业创新积极性,而市场机制下的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之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与企业创新积极性之间呈显著U型关系.此外,不同背景下形成的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类型和不同技术密集型企业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多样化集聚比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的计量统计方法,通过对上海市环人民广场区域的区位条件、商务办公楼宇的硬件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入驻企业的规模和产业类型等因素,对上海市环人民广场区域楼宇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检验,推导出以下结论:道路走向成为影响环人民广场区域商务办公楼宇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上海市环人民广场区域“楼宇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历史因素、政府因素、商务办公条件、企业个体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影响.环人民广场区域商务办公楼宇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中小企业众多,楼宇内部没有形成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集聚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东经济的持续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优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集聚经济优势一直成为该地区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配套产业跟进的重要动因。本文在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制造业结构调整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集中率指数等分析工具,详细研究了广东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集聚规模、地理集聚程度与变化动态以及空间分布水平与转移趋势,对不同类型行业的集聚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关结论对于当前制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扬州市区2006、2012、2016年互联网企业数据,以社区为研究单元,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验证不同周期、不同类型互联网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区位选择特点,为中小城市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互联网企业数量由内至外圈层呈低—高—低空间形态,企业密度由高往低逐圈层递减;企业空间分布经历了集聚—随机—集聚的变化过程,分布热点由内城区逐步向外城区、近郊区扩散。(2)不同类型互联网企业中,技术研发型集聚程度最高、工业互联网型次之、电子商务型最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中,初创型企业空间分布以内城区、外城区为主,成长型、成熟型以近郊区为主,部分成熟型企业出现了企业部门分离趋势;不同生命周期互联网企业经历了从内城区、外城区向外扩散的过程。(3)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互联网企业区位因子差异显著。办公用房租金、住宅租金、集聚要素对各类、各生命周期互联网企业均有高强度影响,区域路网密度、高速公路出入口为中等程度影响,生态环境影响较低;专业市场、CBD对电子商务企业及初创型互联网研发企业有高强度影响;成长型、成熟型技术研发企业、工业互联网企业对人才条件、产业园区要素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初步界定了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集群特征.然后对中国西部地区的20多个中小企业集群中的企业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基于166份有效样本,对集群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特征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小企业集群的集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集群内中小企业成长有影响,但对企业成长的贡献中,不同集聚特征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的典型特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后,通过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转移、扩大产业开放等多种方式推动区域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产业集聚的作用路径,并结合2008~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区域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导致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产业集聚影响的差异性。分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大于中部,但在东部并不显著。分产业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第二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中部大于西部,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西部大于中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目标,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统筹产业布局,并兼顾地区间的差异性;创新产业集聚方式,适时调整产业集聚重心,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理论分析物流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机理与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的空间经济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长江经济带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将物流产业区位熵系数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其空间差异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上、中、下游各地区间的差异化特征明显.文章认为长江经济带各级政府在促进物流产业集聚时,应尊重市场规律,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充分调动微观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准确把握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溢出效应,促进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在区域内实现良性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虹桥为例,选择2004、2007、2010和2013年企业数据,通过整体分析、圈层分析、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测度方法,从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演化两个方面研究了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形成过程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带来了多种交通方式的混合发展,引发了多类型关联产业的涌入和叠加,具有典型的空间涌现性和场所效应,不同于高铁、机场等单类型交通地区;(2)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形成前后,集聚产业类型和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10年之前虹桥机场时期,主要集聚制造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之后,逐渐集聚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集聚热点也从外围圈层走向中心圈层;(3)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企业分布呈现出点线面演化、空间累积、空间置换等特征,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集聚程度和集聚类型两方面描述制造业在我国各区域的分布特征后,基于2000年~2008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GMM)检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集聚程度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多元化相比,专业化的集聚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企业规模过小引起的激烈竞争已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分行业研究时发现,不同技术含量的行业集聚效应是不同的,目前高技术行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视角下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金的支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至关重要,而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有明显的融资优势。河南省的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集群融资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集群内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障碍,严重影响了河南省产业集群的优化和升级,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克服河南省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需要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发展包括互助担保型贷款、融资租赁、集合型债券和票据、风险投资基金等各项融资模式在内的多层次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国外几个典型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虽然不同的产业集群在不同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但这些集群内的企业都能够比其他地区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并取得成本领先优势;具有更快的创新速度并获得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更低的产业进入壁垒使小企业不断涌现,充满活力,从而发现我国产业集群缺乏自由创新能力,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强化技术创新,推进柔性生产,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特点,将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涵盖于知识资本的范畴,在动态演化的理论框架中,构建了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演化路径的指标体系,并首次运用混合截面数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资本与企业演化路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人力资本与企业成长路径变迁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研发人员比例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同时,R&D投入对企业倾向于跳跃式突变成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非R&D投入与其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在控制了行业特征之后,传统制造业R&D投入效果较高科技行业更为显著。这一结果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行业特征对企业演化路径和策略选择的重要性。另外,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路径选择中不存在区域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企业同质化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企业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以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企业同质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同质性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促进和阻滞作用,从高同质性对技术创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探讨了趋利避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群特点和趋势。文章从价值链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阐明了价值链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动力机制的内涵;其次提炼了旅游产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四链"服务层次与空间价值链"四环"空间结构的特点,并分别采用上海与张家界两个案例进行了论证;最后总结了旅游产业集群两个维度下的动力机制,包括产业价值链延伸扩展机制及空间价值链优化配置机制,前者具体体现在集群要素产业高端化、集群要素产业融合化及集群要素产业均衡化,后者主要包括环内竞争性优化配置及环间合作性优化配置,而且产业价值链延伸扩展机制及空间价值链优化配置机制既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通过以上研究,文章希望既在学术上完善对旅游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又在实践中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产业集群也同其他事物一样存在产生、发展、衰退的过程.特别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形式,更容易出现衰退从而给本地区经济带来损失.从多方面分析了资源型产业集群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延缓资源型产业集群衰退,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收集2012—2016年中国各省域单元产业产值等相关数据,通过区位熵识别各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集合,构建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分析各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以及地理分布格局。结果发现: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域间的差异性在提升,东部地区是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值区;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同类型空间关系的区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连片分布特征,H-H区域由东南沿海地区向长江沿线区域扩展,而西部地区连片的L-L区域没有发生改变;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水平、智慧专业化产业促进能力、智慧专业化产业关联度以及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环境差异性,对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呈现出的不均衡空间分布类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天柱  银路  程跃  邱杉 《技术经济》2009,28(12):4-11
在产业集群理论的总体框架下,本文以国外五个典型集群为研究对象,归纳了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的关键动力要素,即科学研究、风险投资、传统大企业介入、政府支持、中介机构、市场需求、创新文化、相关产业支撑、龙头企业以及"龙头企业-专家型公司-科研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要素的演进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基于政府的视角得出若干促进我国生物园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各类产业的集群和周边城镇向城市的演进发展,产业集群的"城市化"效应凸显。产业集群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存在互动影响关联,不同产业集群程度在其城市化进程水平上表现出差异,产业核心所在城区内外的集群平衡性差异导致其城市化进程与产业集群的非完全意义协同性发展。整体而言产业集群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集群经济也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医药产业集群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分析泰州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探讨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泰州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