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筒要分析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典型状况,且提炼出相关制约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4.
5.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新的行业形态逐步在服务业内部取得了重要的位置,这为上海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不同的政策选择,不同的政策选择有不同的取舍标准,以此可以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报酬递增,都是社会分工制度演进的具体表现。本文以江苏省数据为例对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尤其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对制造业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为社会分工制度及其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江苏省及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推动高水平开放和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会显著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提高企业末端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效率是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企业污染排放的降低效应在高污染强度行业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对高融资约束企业和高能源消耗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强。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与服务业共聚水平较高地区的减排效应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不仅有利于推动行业内低污染排放强度企业进入和高污染排放强度企业退出的动态更替,还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能源投入结构优化。未来政府需要合理制定并实施阶梯性的服务业开放政策,优化地区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嵌入融合,赋能制造业绿色生产和绿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必然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各种联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联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将主要应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据来分析这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关联趋势与特征,以期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就1987-2010年鉴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就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长期弹性为0.056883;短期弹性为0.035。可见,外商直接投资不论长期还是短期都促进了安徽省的就业增长,并且长期就业效应要大于短期就业效应。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从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的引致需求和企业服务外包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也表现出集聚快速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制造业能级提升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由范围扩张转为分工合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宁波市作为我国制造业重要城市之一,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制造业发展方面受到行业发展层次低、发展不均衡以及人力资源局限等影响,政府应通过制定生产性服务业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结合宁波市制造业发展态势均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及全方位引进和培养人才等举措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能级提升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分离生产服务业:障碍及对策——以常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造业分离生产服务业,不仅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专业化经营、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三产壮大、地方增收、经济转型。但从目前看,由于受传统观念、政策导向、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从制造业分离生产服务业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障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产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常州市在促进制造业分离出生产服务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经济地理》2021,41(7):146-154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内涵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企业将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提供者,而是集成服务提供商。在现代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环节,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较低。将传统制造环节向两端延伸,开展专业服务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以产品制造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制造业的结构也从以产品为中心迈向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现有文献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因子与回归联合分析的方法,以天津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因子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多重因素影响,且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影响程度不同。回归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与市场开放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就业导疏与服务模式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民工就业照成了巨大的的冲击。破解农民工就业难题,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通过积极导疏,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强全面保障,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评述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实地调研,利用统计资料、问卷、访谈记录等分析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功能演化,以及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原因。研究表明:①市级政府统筹规划,重点开发能够促进Sub-CBD集聚生产性服务业;②Sub-CBD承担大都市区某一方面的功能,形成高度集聚和关联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网络,与核心CBD错位竞争,功能互补;③交通枢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活动向其周边集聚,是Sub-CBD功能拓展的必要条件。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完善交通条件,加强政府规划建设,发挥贸易业比较优势,服务长三角,是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功能拓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参考》2014,(59)
正一、农村服务业的定义及其内涵农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准确地说是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农村服务业,拓展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科技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潘锦云(2009)指出,受传统产业理论的影响,一般人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所以现有的研究较多地是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实证关系上,而忽略了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改造作用。他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企业动态创新能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研究对制造业动态创新能力关注不足,提出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带动和促进作用减少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成本,提高制造业企业动态创新能力。制造业企业的动态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周期和技术创新绩效上,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利用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使得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形成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柔性生产体系,从而提高其动态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环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层面数据,利用LQ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有效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但这种促进效应受制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当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突破阈值时,生产力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才能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积极影响.因此,地区在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时,应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以及规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