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树生 《活力》2010,(20):10-11
民生是和谐之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宏伟事业。近年来,富裕县坚持以发展和富民、惠民为落脚点,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进教育、卫生、安居等基础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和改善人民群众上学、就业、就医、养老、行路及居住等热点问题,群众生活保障得到极大改善。社会和谐局面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2.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从质量本源内涵出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以三大变革为手段,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强调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提升,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质量文化,打造质量自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高质量发展是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加快迈向质量新时代、加快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3.
乔芳 《企业文明》2012,(8):65-66
文化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为适应改革调整的大趋势,加快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中国兵装集团望江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大力建设与集团公司使命、责任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构建以超越领先为核心思想的文化体系,企业文化建设更加注重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支撑企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使其在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更加行之有效的作用,为切实推进"七个调整"、全面实施"211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民生之基,多策联动全方位提升就业保障能力,既运用底线思维兜底民生,抓住就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也进一步聚焦“数字+就业”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积极引导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速释放就业的倍增效应,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就业需求。未来,我国应努力营造高质量就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数字赋能,全面优化创业政策支持体系,高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特征和目标要求,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发展结构、发展效益、发展潜力活力、民生幸福、发展持续性、发展外向度、科技创新,以及农业基础能力等角度,构建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计量实证手段,进行分析评价反思,以期发掘优势与差距存在的内在源泉因素,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基础能力薄弱、产业链处于全球分工中低端水平、区域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绿色生产方式亟待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不够高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高水平推动产业开放合作,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7.
<正>一、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背景(一)推动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企业也应推动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企业将更多地依赖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循环发展,以及内外部环境改善实现进步。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经济思想的重大部署,又是培育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战略举措,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贡献。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新时代基本矛盾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区域均衡发展的需要。当前,新时代流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体化进程缓慢、要素配置低效、城市群发展滞后、双碳制约效应明显、产业链体系不健全等,应从一体流域、绿色流域、合作流域、共富流域和数字流域等方面推进新时代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从理论上演化研究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目标,二是提高要素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空间配置效率,三是培育建设基于大都市圈的新增长极,四是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深入实施,五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才能培育完善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协调和可持续,最终实现各地区人民共同繁荣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创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内容、治理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时代,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在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突显知识产权运用社会价值、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参与国际合作、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坚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坚持开放合作、坚持服务人民等宝贵经验。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高质量发展应在聚焦创新环境营造、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攻关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向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1.
智能制造已成为现代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也是安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在梳理智能制造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政策体系、基础支撑、发展成效、平台搭建和示范带动五个方面考察了安徽智能制造发展实践,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体系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支撑要素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安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为优化顶层设计、抢占发展先机,夯实发展基础、强化战略保障,完善支撑要素、提升竞争水平,构建产业生态、释放发展动能。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其中,"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的提法既是众望所归的"亮点"和"新意",亦是破解当前农村改革、土地流转、城镇化发展动力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应该赋予农民怎样的土地财产权利,以便"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呢?这当中,既有对土地产权权利分层次赋予的"产权分配与集中"问题,也有赋予形式和机制的创新问题,许多未竟的改革亟待探索。  相似文献   

13.
于英华 《活力》2005,(12):64-64
特检设备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其安全可靠性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安全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经济工作。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工作质量。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检验机构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定和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检验规则,并通过对检验机构的资格认可和监督检查等手段,有力地促进了检验机构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很多检验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制定和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组织有效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随着检验机构规模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不少机构在质量管理的力度和有效性方面还有缺陷,应不断加以修订,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数字金融将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推动全球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引入数字金融的时间较短但发展较为迅速,已构成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数字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缺位、信用体系不完善、数字金融发展不均衡、素养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新形势下,应从加强监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征信、提升素养、夯实基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加快推进我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因基础薄弱,距离高收入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过去的发展模式属于要素投入型,缺乏技术进步的高投资高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透支和环境破坏,从而导致经济发展质量差。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其内涵是指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不变时产出仍能增长的部分。1979~1998年我国年均资本增长率约为10%,1999~2007年达到13%,而全  相似文献   

16.
孙瑞 《中外企业家》2013,(2Z):71-72
近几年来,居民的生活成本日益提高,民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民生是人民所需,是发展所需,"民生财政"是我国学者基于当前民生问题及支持民生的财政政策的而提出的。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各种社会矛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头等大事,推进和发展民生财政更是我国完善财政体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蕴含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治理模式不懈追求和探索。本文在综述碳达峰、碳中和的文明创造激励意义和高质量发展实践内涵基础上,阐释了新发展格局驱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经济变革机理,并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的(非)均衡稳态及影响因素表现进行解析。研究认为,聚焦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有机统一,需要用好统筹考虑政策目标稳定性与内外政策交互性、精准把握政策时度效和政策体系完善与升级、综合协调政策的创造性执行以及破坏性创造等“双碳”工作推进策略;把“双碳”作为加快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与升级的重要抓手,创新政策选择和协作机制,克服“纳什均衡”低质效非合意稳态带来的生产力损失与要素资源错配;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与试点建设政策机制设计,巩固、充实和拓展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的经济基础、发展空间和动力源。  相似文献   

18.
构建企业和谐文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山东海化以道德体系建设构建企业和谐基础,围绕关爱民生、诚信共赢、闯关夺隘,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用和谐文化建设为企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使和谐文化成为保障和促进新海化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保障工作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工资分配、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也都涉及群众最基本、最切身的利益,都是民生问题,做好了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就是为和谐社会构建了最重要的基础。加强劳动保障执法,构建劳动保障维权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只有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指出中国物流业当前的阶段性特征是: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远非强国;需求旺盛并将长期保持;全面开放格局形成、竞争激烈;地域性行业性不均衡态势明显;增长方式粗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未来发展需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注重物流要素发展与资源整合,积极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推进区域和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统筹国内与国际物流发展,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物流市场体系与物流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