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银行业共识。5G诞生将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迈向新起点,基于5G技术的“大数据+”“智能+”应用将为金融领域带来重要契机。5G将从用户体验、业务创新、生态创新等方面对银行数字化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前,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将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业务有机融合,提高银行业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数字化转型对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稳定、安全、规范,更需要敏捷、高效、弹性、扩展,推进分布式及云架构系统应用和运维转型是当前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共性需求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韩明 《海南金融》2013,(12):78-80
面对海南银行业白热化的竞争格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挑战,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依托创新与活力驱动转型发展。本文结合海南农行发展实际,围绕依托创新与活力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把海南农行打造成为创新与活力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并从提高认识、明确思路、把握重点三方面,阐述打造创新与活力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的意义、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业广泛和深入的融合,已经成为整个银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智能无人银行服务模式的肇始,在金融市场、金融客户、金融服务三大方面实现了"智能化+移动化"的可能性和突破性;而在无人银行业服务模式下移动服务技术的进入与应用,更是将现代新科技引入到金融服务变革创新的"风口浪尖"上。显而易见,智能无人银行服务模式和移动服务技术的进入应用,作为传统银行业转型升级、现代化"华丽转身"的突破口,应该引起重视并敢于尝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方兴未艾,理财业务的迅速开展就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的集中反映,并且已日益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战略调整与业务转型的重要手段。从国外银行业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看,理财业务也必将成为银行业赢利增长的主要手段与金融创新重要领域。但随着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一些相关问题也随之产生,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尤其是个人理财业务已经走进了一些发展战略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并加速影响和重塑人类的社会活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数字化能力也随之演化成现代社会和现代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为行业整体业务能力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中国银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和企业级架构建设,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敏捷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能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银行业的应用落地。  相似文献   

7.
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支持金融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绿色信贷的政策演进进行了研究梳理,总结了上海辖内银行业在绿色信贷领域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影响和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监管角度提出了建立银行业绿色信贷行业标准、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激励以及提高环境风险专业化管理能力等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银行业转变观念,使绿色信贷在促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同时,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金融创新的助推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来,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等创新模式在银行业的应用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驱动业务创新越来越成为银行创新的趋势,信息技术已经从支持保障角色,转变为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模式的出现,对商业银行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巨大挑战,银行转型迫在眉睫。2014年12月举办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4年会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高层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要求,银行业要处理好安全与自主、替代与转型、风险与创新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从封闭向开放、从粗放向精细、从失衡向平衡”三个转变,提升信息科技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银行业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就要深化改革,创新产权管理制度,大力拓展金融中间业务,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加强领导,为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面临着与外资银行的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内银行业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充分利用好短暂而又十分宝贵的过渡期,才能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的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本文总结和概括了中国民生银行应对挑战的主要金融创新举措及所取得的骄人业绩,由此从微观层次上得出给其它国内银行的几点重要启示和国内银行业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11.
面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挑战,欧洲银行业纷纷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转型监管体系、新技术运用、开放银行建设、产品创新等方面,已走在“银行4.0”时代的前列,成为全球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策源地和先行区,其经验对我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明  姜洋 《中国金融》2012,(17):64-65
金融创新涵盖了对金融制度、机构、产品、市场结构等多方面创新,其中产品创新是核心内容。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实质是产品的竞争,产品优劣决定客户和市场,创新能力决定银行竞争力。尤其是在"十二五"中后期中国经济转型、金融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依靠增长红利、政策倾斜和利差保护的经营模式将会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首席财务官》2009,(11):32-37
占据金融主流的银行业在日益增长的CFO对公司金融领域的需求下,该如何实现全面变革?本土CFO借助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如何更好的去推动中国企业财资管理的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4.
综观银行业过去的十年,就是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质量的十年。站在新的起点,国务院发布的金融“国十条”从战略高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地方银监局如何引导银行业加快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升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与转型升级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等挑战,  相似文献   

15.
聂童 《福建金融》2023,(11):66-69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作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代表性应用之一的ChatGPT,在金融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ChatGPT可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交互式的服务、加速金融机构的转型创新并为金融监管提供便利,但其也面临着数据泄露、算法不透明以及金融监管合规等风险挑战。为了确保ChatGPT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可持续发展,亟须探究金融数据的治理与合规、算法的透明性监管、生成内容的评估以及多边的合作治理等方面的监管应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利率市场化、资本约束趋紧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一方面,银行业的生存空间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能否应对,事关生死;另一方面,小微领域前景广阔.但竞争激烈。同时,随着小微金融领域的不断放开,国家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小微金融领域的竞争势必将加剧,银行业金融创新要从创造低社会价值、高风险高收益产品转向提供更优质服务,小企业业务将战为大型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创新和监管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也给金融监管带来挑战。英国、印度等国相继推出监管沙盒。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在监管实施主体层面,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应与地方政府一起构建跨地区监管沙盒合作机制,实现普惠金融;在测试主体层面,以银行业为切入点逐步推广实施,积极引入金融科技公司形成协同效应,鼓励沙盒中的测试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金融消费者层面,需要搭建消费者数据共享平台,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未来,中国式监管沙盒需要构建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监管能动性的积极转变,实现金融科技与监管创新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洪文健 《新金融》2006,(Z1):37-39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金融脱媒的困扰。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市场定位的重新选择。在此趋势下,传统商业银行中介地位受到了挑战。为此,银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本属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内容应该予以坚持,而且要做强做大,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加快创新转型,开创新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业银行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业务转型与金融创新成为商业银行竞争力关键支撑的大趋势下,如何提升银行创新能力,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成为我国银行业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创新机制进行研究,以期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开展,不断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起源于美国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公众对金融创新的质疑声再次高涨,甚至有人把危机归咎于金融创新.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要求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加速经营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对金融创新持有一个科学、客观的态度.本文从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和教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求入手,剖析了金融创新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中的重要性,论述了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的天然联系.提出了上海银行业在金融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