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长萍 《生产力研究》2001,(2):59-60,71
在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对提高国民素质、创造科技成果、推动经济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对于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深入分析了现代化大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趋势,以此说明高等教育对信息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催化作用.从科学知识传承和创新层面以及从科技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层面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高等教育也同样是生产力.论述了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辐射、信息交流等功能对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讨论了高等教育如何通过以育人为本的改革,突出素质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产、学、研结合,以促进先进生产力中人力资本要素水平的提升.本文对高等教育的生产性质和向生产力转化等理论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教育资源、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生产力、个人生产力等方面详细论述了非学历教育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了我国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最后就新形势下发展非学历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宁凯  姜俊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3,(3):300+306-300,306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应厘清并充分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最终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生产力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高等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提出了高等教育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生产“最活跃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的基地,对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具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属性,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阐述了高等教育要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祁小梅 《经济师》2004,(4):90-90,92
“发展”是十六大精神中的核心理念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于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其体现是 :必须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 ,促进其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 ,保持高等教育的持续、协调、均衡发展 ,促进其结构的改善与功能的增强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和终极目标。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推进高等教学创新 ;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纵深发展 ,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以及劳动者的总体综合素质不高,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偏小,人才存量总量不足,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模式,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是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现代科技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系统“软化”,缔造了新型生产力系统,发展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德胜  朱甜甜 《经济师》2007,(3):141-142
文章针对目前各高校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行,都在积极探索、寻求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本校校情相符合的、优质高效、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后勤管理模式的现状,提出了只有行政计划与市场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才能最大化地促进后勤生产力的发展,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后勤自身发展规律的观点。同时结合高校后勤现有主要发展模式和特征对其进行优化,使其更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后勤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这种经济体制的人才这一课题,已成为有识之士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也是笔者要探讨的。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科技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它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所需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规模、结构、规格和质量,必…  相似文献   

12.
绿色生产力是经济学界人士针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现实问题做出的反映 ,是以“无污染、无公害、无损于子孙后代”等克服生产过程中的负效益为生产目标的、促进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种“高境界”的生产状态和“人性化”的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社会合力”。与“系统生产力”、“市场生产力”相比 ,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是集经济、生态、社会、人性四大利益为一体的、全方位的“社会合力” ,它触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 ,是以人的主体性张扬为结果的。本文从绿色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出发 ,分析了人力资源对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先进生产力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先进生产力”理论既是客观的科学真理 ,又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主要表现为 :第一 ,“先进生产力”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属人性 ;第二 ,“先进生产力”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 ;第三 ,“先进生产力”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自身素质 ,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手段 ;第四 ,“先进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本从中国成功“入世”,展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指出观念的创新是对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作用和高等教育发展促进手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算法+算力”占据价值链高端,成为推动创新范式变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历史地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基础,从“生产要素—组织形态—产业体系—技术创新”四个维度揭示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数智化生产条件下因科学技术持续突破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其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高效的提质性、明显的动态性和显著的融合性。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催生新型生产组织形态,实现核心主导产业、交叉融合产业、潜在关联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的互联互动,并赋能创新生态系统,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应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等学校必须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生力军 ,必须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 ,全力推动国家创新进程。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新疆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省份,研究其经济发展及教育状况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新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分析二者关系时,选取1978年2009年这32年间的普通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的毕业人数及新疆生产总值为样本,建立模型,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今后新疆应注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证明,生产力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从发展林业生产力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没有“林业”,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深化林业改革促进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和林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现行的“两山”到户的经营体制与发展林业生产力再上新台阶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林业政策多变,管理体制变动濒繁。这种变动主要表现在:营林森工“两张皮”,行政权力的收与放,变来变去还是离不开“大、公、统”。林业经营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公  姚美珍 《生产力研究》2002,(3):203-204,207
创新是人力资源中最优秀的部分 ,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要站在发展生产力的战略高度来抓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这是新世纪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抓好创业教育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刘建 《经济师》2006,(12):100-100,102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尺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比较来看,相对于其他国家以及强大的社会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从现实情况来看,制约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地区间差距明显、招生规模与高校自身的吸纳能力脱节、财政困境、高校普遍存在的“高收费”、就业预期与现实矛盾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从法律的层面上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