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汝俊 《魅力中国》2010,(3X):167-16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加强,在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也相互冲击、借鉴、融合。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涉及许多方面,而饮食观念的差别是其中最重要的。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体验性的和注重调和的,西方的饮食观念是理智性的和强调个性的。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韩颖 《魅力中国》2014,(16):60-60
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由于地形和气候、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中国各地区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饮食民俗。无锡地处长三角地区。工商业发迭,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饮食民俗。但随着无锡现代化的发展,饮食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措施:保护饮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打造特色品牌,宣传传统食俗。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亚健康人口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饮食养生逐渐成为时尚。少数民族饮食因其独特性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被人们广为推崇。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养生文化内涵丰富,使之与地方旅游相结合,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开发蒙古族饮食养生旅游的可行性策略如下:强化文化符号象征;打造蒙古养生文化节;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参与性体验式饮食养生游;关注相关产业结合,带动养生餐饮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动物和人的“本能”与“需要”这两个概念入手,探索人自身生存意义的理性依据。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在基本生存的基础上,发展、拓展生命的内涵,以确定人作为人的真实存在,在更深的层次上对生命进行再体验。饮食本身的目的性追求是为生存而吃;而以饮食为外在目的,以生命的存在意义为本在目的,并不着意显现饮食本身的功能性作用,这样的生命存在方式就可以称之为“存在”(being或existenz)。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作品对饮食的描写往往是后者的体现。饮食行为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也有很大的差异,从中可以显示出处于两种不同文化环境里面的人的不同生存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5.
饮食与民俗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有其特有的饮食民俗,而不同的饮食民俗又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化,饮食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更多关注。本文试从饮食民俗的角度入手,东西方世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和英国为例,从日常饮食、节日饮食及与宗教信仰相关的饮食特点入手,比较分析中英饮食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各自的特点,并揭示研究饮食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继梅 《改革与开放》2016,(20):119-119
鹤庆白族的年节饮食习俗根植于白族的文化生态中。从人类学的角度对鹤庆白族的年节饮食习俗进行考察,其包涵了白族与自然、与人、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涵盖了白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的社会价值观和自然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表明,服务竞争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从理论上说,在我国,服务经济学、服务文化学都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应当说是我们经济学研究与经济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这个缺陷,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实践反映。在我们的经济结构中,服务滞后也显得较为突出。在今天,开放中的中国如何突破服务滞后这一关隘,培养企业服务文化,实现服务增值?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如何创建中国的服务经济学与服务文化学?记者就这一问题专访了被誉为“文化力研究之父、文化力研究第一人”的贾春峰教授。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理论家、著名经济文…  相似文献   

8.
在汉唐长达 1 1 0 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饮食文化更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 :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三餐制 ;人们开始饮用茶叶 ;酒类有了白酒、黄酒、葡萄酒之分 ;豆制品日益普及 ;特别是与域外饮食文化的交流 ,胡食的大量传入 ,给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成分。凡此种种 ,都显示出汉唐饮食文化史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然而 ,对于汉唐饮食文化史的研究 ,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虽然近年来中国饮食文化史的研究正呈现出方兴未…  相似文献   

9.
东亚共同体的兴起与消退,暗示了仪靠经济一体化带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方法存在缺陷。东亚究竟有无结成共同体的可能,虽然不能忽视经济等领域合作的推动作用,但最终取决于该地区能否成功形塑东亚身份认同。东亚二元格局的形成加剧了东亚身份认同建构的复杂性。日本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建构东亚身份认同的最大瓶颈。研究东亚共同体建设,不应仅囿于既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有必要参考心理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合理有序、切实有效地建构东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曹爽 《魅力中国》2011,(17):283-283
《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记载的关于饮食的史实很多,如食物的种类、烹饪手法以及食器等,通过对其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当时的饮食风俗、礼仪等,尤其是其中的祭祀献食以及由此而诞生的饮食礼仪文化。我国的饮食习俗与礼仪非常繁复,其与医药、养生、修身等皆具有密切的关系,且以之为核心形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方面,具有了多种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文化学的视角下,本文以南京城市文化特征及公共信息导向识别系统的发展概况为研究背景,对南京市公共信息导向识别系统进行文化学分析,并论述其功能与价值.让融入南京本土文化的公共信息导向识别系统成为南京文化最重要的展示窗口,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诸多路径之中,《心理文化学》一书持一种文化差异论的理论创新逻辑。基于中西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和心理文化结构,《心理文化学》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理论体系,诸如伦人对外关系模式、"服国"的国家政治形式以及包括"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的天下体制世界秩序观。心理文化学的理论创新路径基于文化本质差异论的前提,由此所产生的关于理论创新来源的文化本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亦即探讨理论生产与知识来源的文化假定,包括文化差异是本质差异还是程度差异、文化之争还是制度之争以及文化还是利益影响等问题。《心理文化学》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一种微观文化学的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理论创新的文化差异前提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诸多路径之中,《心理文化学》一书持一种文化差异论的理论创新逻辑。基于中西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和心理文化结构,《心理文化学》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理论体系,诸如伦人对外关系模式、"服国"的国家政治形式以及包括"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的天下体制世界秩序观。心理文化学的理论创新路径基于文化本质差异论的前提,由此所产生的关于理论创新来源的文化本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亦即探讨理论生产与知识来源的文化假定,包括文化差异是本质差异还是程度差异、文化之争还是制度之争以及文化还是利益影响等问题。《心理文化学》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一种微观文化学的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理论创新的文化差异前提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佤族的饮食习俗是佤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佤族饮食的文化内涵,彰显其独特之处,把佤族饮食开发做大做强,使其为佤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饮食漫谈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饮食服务业的要求亦愈来愈高。而作为气候、交通等不如内地的青藏高原,饮食业的发育较迟,饮食文明建设仍需加强,饮食文化有待挖掘。虽说出现了一些高质量、上档次的饮食企业,但在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方面还未打开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保证数质量,做到热情周到的前提下,研究发掘灿烂悠久的民族地方饮食文化,以发展地方特色为重点,把传统性和南北风味溶为一体,充分体现地方饮食的思想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饮食经济的发展和饮食文明及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台湾和海南两地的政府旅游网站,探讨旅游目的地饮食意象,旨在为两地饮食旅游的网络营销推广提供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台湾政府旅游网站响应其城市旅游推广策略,主要以多元的夜市小吃文化为饮食旅游推广重点,加上对网络新媒体的运用,比较清楚的呈现了其多元与国际化的独特的饮食意象。由于海南还停留在视饮食为旅游活动中的一个要素的阶段,对推广饮食旅游的意识不够深入,旅游官网只是简单的罗列和介绍美食,没有突出重点,呈现出的饮食意象相对比较模糊。而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没有合理的利用网站功能来推广饮食旅游,建议政府应重视网络推广。  相似文献   

17.
饮食类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化传承是其自身的生存诉求、传承人的发展需求、其满足人民丰富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以福建沙县小吃产业化为例,饮食类非遗产业化传承在门店连锁化、推广国际化、平台数字化、产品品牌化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但也存在“泛产业化”较为严重、从业人员保护意识不够、产业品牌形象不佳、产业经营管理标准不健全的困境。发挥饮食类非遗传承精神的引导力,发挥政府护航作用,延长饮食类非遗产业链,打造饮食类非遗品牌,建立健全饮食类非遗产业各类标准,均是饮食类非遗产业化传承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饮食是人类物质生活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同时,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地区、一个群体文化的浓缩。因此,喀什维吾尔人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应是饮食文化。喀什维吾尔人的饮食除了伊斯兰性质以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深受游客青睐,在区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对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当今发展趋势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饮食养生理念,充分体现出饮食养生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形神相即的哲学观念,以及医食同源,食养尽之的重要理念.这对于我们在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宇宙大系统中理解饮食文化,促进人的饮食和谐,提高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萌  何江胜 《新西部(上)》2009,(6):108-108,110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饮食习俗的不同,认为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充分体现了饮食与文化的差异。在愈来愈频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掌握语言与文化差异有益于民族间消除误解,沟通顺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