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颜色革命”此起彼伏,严重威胁国际安全,对其进行研究需要一种兼具历史演变、地缘政治要素和意识形态斗争分析的理论框架。以冷战遗留视角对“颜色革命”进行学理重构,可以揭示其中的冷战逻辑:冷战后依旧存续的资本主义阵营受冷战思维的霸权护持驱动,为增强单极化力量的相对优势实施拉拢中间游移力量、削弱和分化多极化力量的扩张战略,支持特定国家的“颜色革命”。资本主义阵营在实践中运用意识形态斗争工具契合语境建构和势力渗透的双层逻辑,以“自由民主”的虚假外衣合理化其对“颜色革命”的支持行径。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完全摒弃冷战时期的幕后交易和对外宣传手段,并应用新内容和营造新的沟通渠道,贯穿“颜色革命”从酝酿到结束的全过程。对中国而言,为应对“颜色革命”的挑战,必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认清资本主义阵营冷战思维外交实践的本质,深化自身改革,完善话语体系,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共同拒止资本主义阵营肆意干涉他国内政。  相似文献   

2.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冷战期间兴起的重要政治思潮之一。冷战结束后,这种政治思潮仍对美国内政外交政策发挥着深远广泛的影响。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回溯到18世纪末形成的保守主义思想,其发展历程深受美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新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潮以美国民主与价值观为核心,全面地影响着美国对外政策,并且新保守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外交理念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和重构美国主导下的"新世界秩序",以捍卫和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促进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新保守主义极力主张美国积极干预国际事务的对外政策,以确保其全球霸权与领导地位,尤其要肩负起西方自由世界领袖的重任。当前,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外交理念是美国对外输出民主,实行单边主义,加强意识形态攻势,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思想基础,其对当前美国外交影响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恐惧症"(简称"恐伊症")是一种将各种涉及穆斯林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危机归结为"伊斯兰威胁"的思维定势。这种意识形态根源于西方"东方主义"传统中的文化偏见。在美国借"大萧条"和二战的契机构筑世界霸权的过程中,这种文化偏见与冷战意识形态相结合,使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态度日益僵化。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霸权危机的爆发,恐伊症在美国初现。其中,由外交危机造成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冲击促使了恐伊症的萌动,由内政危机造成的右翼崛起促使了恐伊症的扩散。恐伊症在美国霸权的重整过程中得到强化。而在冷战结束后,由于"伊斯兰威胁"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因苏联解体而产生的"威胁的空缺",恐伊症趋于膨胀。逐渐嵌入美国霸权意识形态之中的恐伊症,在九一一事件后间接为"帝国迷思"的再造、美国霸权的扩张提供支持,并由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保守派的极力鼓吹而产生"后坐效应",不仅对美国人甚至全世界认知伊斯兰教的方式造成影响,更增添了美国对伊斯兰国家外交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美国霸权政策调整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自从冷战结束后,美国和俄罗斯在太空领域的争夺的结束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历届政府均将太空视为国家领土的"高边疆",在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使太空军事化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回应,俄罗斯通过各种措施维护其在太空领域的主动权,不至于在太空领域唯美国马首是瞻。一场在太空领域的斗争轰轰烈烈的展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的对华"微开门"政策是美国对华尝试缓和外交的一次勇敢探索,肯尼迪的这一尝试为之后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改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冷战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和这一外交政策本身的局限性的深刻影响之下,肯尼迪政府的这一勇敢尝试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本次八国峰会是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首次大国首脑会晤。八国集团由于伊拉克战争分裂为两个阵营 :“反战阵营”和“随美阵营”。这次会议普遍被认为是一次修复美欧关系的首脑聚会。通过会上会下的接触和双方的共同努力 ,美欧紧张关系有所缓和 ,由于美国与欧洲在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等诸方面还存在根本性分歧 ,加之受其他多种因素的牵制和影响 ,双方关系的改善仍有其局限性。美欧间既有共同利益 ,又存在矛盾与分歧。总的来说 ,它们之间的“同”大于“异”。美欧间矛盾仍属联盟内部矛盾 ,是非对抗性的 ,可以调和。美欧关系在冷战后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目前还在继续发展。未来美欧关系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可能 :继续维持不和谐的联盟关系或重塑新型的美欧平等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对朝政策因为朝鲜核扩散性质的恶化而具备了强制外交的各项基本特点,奥巴马政府的"战略耐心"政策就是一项典型的强制外交政策。特朗普政府上台数月以来,强调美国对朝政策的重大调整,宣告"战略耐心"已经结束,其朝核政策的明显变化在于:一是将解决朝核问题列为美国亚太外交与安全政策的优先事项;二是在对朝施压和威慑的力度、范围和国际动员的投入上明显增强。特朗普对朝政策转变,也适逢国际社会对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进展所产生的威胁认知不断上升之时。中美首脑"海湖庄园会"开始重建东亚在朝核问题上的大国合作进程,中美首脑共识正在为打破朝核僵局发挥重要作用。作者从强制外交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强制外交在解决核不扩散问题上的学术和政策主张,比较和探讨了特朗普政府与奥巴马政府在朝核政策上所发生的具体变化和调整。作者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对朝强制外交短期内不会将军事打击列为现实选项,对朝鲜的对策更接近于"战略强制"的内涵,以谋求全面遏制朝鲜的核武器与导弹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因素和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相对减弱,经济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即“经济权力已经取代军事权力成为国家权力的首要源泉”①,经济外交日益盛行。这反映出一种世界性发展趋势:经济因素对一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全球性和地区性关系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②。  相似文献   

9.
美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起步早、规模大,发展相对成熟,在美国的外交战略中,美国非政府组织外交对于塑造美国国家形象、输出“美式”意识形态、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实现崛起的国际战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美国非政府组织外交实践,并大力鼓励中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经济外交凭借经济性、和平式和高效率的特点,被许多国家、政府和组织运用到对外政策当中。中俄两国在发展国内经济和摆脱国际经济困境的双重考验下,选择和采用了经济外交,并不断扩展和充实经济外交的目标。经济外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中俄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也促进了两国经济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但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尽管中俄两国在彼此经济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很重要,且这种重要性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但并不居于首要地位,经济外交仅是两国处理国家关系的一个手段,是总体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一些现实因素也影响着两国运用经济外交发展两国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旗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4):103-121,158,159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发展产物的新自由主义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新的攻势,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堪称其核心。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则成为其攻击的首要目标。因此,正确揭露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正确应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及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国际制度的形成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京都议定书》、《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等全球性国际制度在美国反对的情况下,仍然成功建立起来。对于这一现象,既有研究主要从制度推动者的意愿和能力两个角度进行了解释,但却没有回答"为什么美国不能限制制度推动者的影响"这一问题。作者以国际制度谈判中的领导力为分析视角,讨论了结构性领导力、知识性领导力和社会性领导力在国际制度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单极结构下美国领导力下降的原因和作用机理。国际体系结构由两极转变为单极导致美国的结构性领导力和社会性领导力下降,进而导致其无法按照自身偏好塑造国际制度规则。这一研究与既有研究的结合,构成了对"冷战后国际制度在美国反对的情况下仍然成功建立起来"这一经验现象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其中最深刻、最根本、最明显的变化是国际关系中主导因素的变化,即由政治主导因素转变为经济主导因素.实现这一转变的突出标志有三条:一是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世界上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赛正在激烈展开。二是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相对于政治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因素,经济利益在双边、多边和国际关系中,起着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三是经贸动机成为各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动因。冷战结束后,各国的对外交往形成了“政经合一”的模式,即政府官员率工商巨擎出访。去年11月,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华时,带来了全国  相似文献   

16.
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呈现出"雁型安全模式"特点,这是自冷战以来美国亚太战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种模式中,领头雁是美国,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关系。第四梯队主要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它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美国"雁型安全模式"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制衡中国,该战略也适应了地区内的多种安全需求。破解美国的"雁行安全模式"则需要根据中国的安全需求和周边国家安全需求的层次性、阶段性等具体情况来制定。中国沿边省份与邻近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相似,安全需求类似,按人均收入衡量从东到西呈现出阶梯性变化。中国可以把本国相关发展区域作为跨国安全合作的单位,与临近国家进行安全合作,逐步超越美国的"雁行安全模式"。以多个地区为中心的周边外交应是中国未来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郁丹 《理论观察》2012,(6):108-109
如今,网络外交作为外交领域一项逐渐兴起的新外交形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分析人士的关注。美国政府近年来更是异常重视网络外交。特别是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美国对网络外交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反映出美国政府在信息时代,在制定外交谋略上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变化。美国的网络外交一方面是要保护美国基础设施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借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管控尚不严格的网络,来宣扬美国的政策主张从而达到变相掌控世界的目的。美国为网络外交自行下了定义,但是美国定义的网络外交具有绝对的双重标准。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争夺网络霸权,以重振美国多领域霸主地位,恢复昔日独霸世界任我行的"雄风"。  相似文献   

18.
陈健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6):152-155,160
2012年第四轮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闭幕之前,《美国利益》杂志网评论说,对话开始时中美关系"很可能正处于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以来最危险的时刻"。日本《外交学者》称,"中美关系两国实现竞争性共存的最困难时候可能已经开始"。21世纪第二个十年,处于国际关系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中美关系确实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中国的迅速崛起正改变着世界特别是亚洲的力量对比,美国正开始实施冷战结束后最重大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两大军事集团激烈的军事对抗结束,世界大战的威胁减小。国际社会各种力量正在调整,区域化利益意识增强,多极化国际新格局正在形成。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修正军队建设方向。从美、俄、英、法、德、日、印、越、以等9个国家情况看,军队建设出现七大趋向。一、战争形势的变化为军队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两极体制解体后,世界大战的危险大大减少,但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矛盾激化,资源争夺加剧,导致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这就促使一些国家纷纷修改自己的军事战略。美国提出"地区防务战略",认为冷战后"全世界关键地区的稳定所面临的威胁已成为美国主要的军事担忧"和"军事计划的核心",并制定了同时打两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的计划。俄罗斯提出"全方位机动防御"战略,认为。今后10—15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文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后冷战时代国际社会存在的文化霸权、新殖民主义等问题,相继出现"文化帝国主义"、"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和后殖民文化批判等理论。这些理论都重视和强调文化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是美国运用冷战期间留下来的遏制政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推行文化霸权政策和"文化外交",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一些国家纷纷制定保护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文化政策。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第一批看到文化对国家政权重要作用的学者,所提出的文化领导权至今仍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