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产教融合是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融为一体,是教育与社会的紧密合作,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链,合理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最终实现互惠共赢,协同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文章深入分析了国内外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并以首批国家试点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详细阐述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应用型大学提高其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的产教融合模式还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案不严谨等问题。文章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产业学院“三元”办学模式、“2+2”办学方法、产教融合班、订单班等产教融合措施,提出了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共性问题以及对策,为独立学院进行产教融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演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对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产教、专创”双融合,打造基于“专业+创新创业+产业”的育人模式,是培养新商科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文章认为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的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金融人才是现代金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金融产业的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文章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应用型金融人才的“三融合、三强化”培养模式,并从政产教融合、课赛证融合、知识能力素养融合等方面,以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为例,阐述了该模式的实施举措。  相似文献   

5.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之下,为了满足国家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遭遇了许多瓶颈,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停滞不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配套师资结构不够合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导向性不够明晰,产教融合未能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以上困境,提出推进《产教融合法》出台、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第三方组织的社会力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和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天津实施“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推进12条重点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与职业教育共同实施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是有效路径。通过对96家高端装备制造类企业开展机械类专业硕士人才需求问卷调研,分析产业需求导向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建议举措。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通过产教融合的途径培养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人才,既是行业的真实需求,也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追求目标。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日臻完善与各场景应用,百姓的学习、生活、工作各个领域也将产生深刻变革,尤其是电子商务行业,作为我国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的关键要素,需要探索如何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高校通力合作,培养出掌握跨境电商行业发展态势,契合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职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以产教融合为中心,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产教融合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十多年时间,其概念是指导产业与高职教育形成融合发展。但从当前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分析,还没有明确的实施策略。因此,需要针对产教融合形式以及深度融合策略进行分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视角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当前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魏雪 《理论观察》2022,(9):170-173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生力军和助推器作用。本文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展开研究分析,以期能够提高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单一高职院校资源有限,无法独立承担满足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重责,必须构建一个协同共生的产教融合平台,以满足现代产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求。文章阐述了产业学院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时,应综合考虑组织构架、共享机制、运行效率等因素,着重在校企合作多主体协同机制、循数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开展创新,有效整合校企资源,打通产、学、研、创各个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2.
贾君怡  于明哲 《科学决策》2021,(12):145-150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科技为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顺应这一时代趋势,我国部分高校在金融科技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诸多实践和探索,但由于传统基层学术组织形态制约、科教融合发展不足、产教协同步调不一致等因素,金融科技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面临不少问题.文章建议高校应从升级人才培养理念、建成交叉学科师资融合培育长效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跨学科复合课程群、构筑产教融合联盟等方面,对金融科技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改革与适应性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商科”创新型人才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的提升是我国应用型本科商学院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从知识吸收能力视角,文章基于连续5学期浙江省应用型本科商学院样本的问卷调查,通过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新商科”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新商科”综合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培养人才知识吸收能力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绩效,其中企业参与产生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应充分促进企业参与的混合实训与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的融合,建立“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综合实训平台、学科平台、学科发展方向等。  相似文献   

14.
深化产教融合的育人方式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科学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设计的复杂因素,提出了基于校企双向嵌入式产教融合模式的协同育人实施框架以及基于服务内容、运营管理和产教融合成果3个方面的实施路径,以促进实现新时代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共享平台的改革与实践,拓展了传统产教融合共享平台的功能应用,以构建城乡建设工业化技术产教平台为例,提出新工科建设条件下"工科+新技术+新模式"的产教融合共享平台的构建新思路,通过传统的资源共享和"新技术+新模式"的优势互补,推动产教融合共享平台的"新工科"转变,达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素质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产教融合既是体现高校注重针对性教育、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专业对口教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四川省N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为例,提出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制定以实践为重点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工程造价工作室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培养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对未来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重点阐述了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重点探索从教材建设、教学组织、课程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围绕“教与学”进行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质量,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一、前言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精准聚焦“养老服务”人才匮乏问题,以“双师型”教师能力提高为立足点,以岗位胜任力提升为中心,构建起应用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着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精准定位人才需求,“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贯通,围绕“工作岗位情景”重构课程、重组教材、重建标准,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岗位适应性,有效破解“校热企冷”“产教融而不透、校企合而不深”等问题,促进“真融、真合”,打造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新高地。  相似文献   

19.
从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出发,阐述了基于产教融合加强就业实践基地高质量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对目前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在产教融合就业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加强供需对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导向,就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高质量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德荣 《中国招标》2022,(12):151-15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社会对于建筑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建筑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产教融合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的职业精神与高素质的工程造价人才。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探索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