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飞 《华东经济管理》2004,18(5):144-152
本文从信托的历史渊源、制度优势、超凡性能与凤凰涅入手,着力研究了中国信托业的高瞻定位———即金融控股集团,并探讨了当前中国信托业发展的瓶颈及其破解,最后提出了中国信托业务发展的前瞻性思维,指出了中国信托业经营方略,预言中国的信托时代必将莅临。  相似文献   

2.
信托业在中国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1921-1937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21年信托业在中国兴起,发展到1937年抗战前夕,已有一定数量的信托机构以及初现雏形的同业组织;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信托业的发展速度过快,金融信托市场供过于求,除了极个别信托机构从事真正的信托业务外,大多数信托机构或沦为投机的筹码,或成为银行的附庸,信托业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的金融行业。  相似文献   

3.
王蓉  曲晓晔 《辽宁经济》2004,(11):40-41
信托是指资产(不动产、金融资产等)所有者出于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而委托其进行资产经营,以达到获利目的的经济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共同构成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由于信托业的利用别人的资产来营利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存在巨大道德风险的行业,因此,“信用”是信托公司生存的基础,是信托业务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目前中国信托业发展由于缺乏市场信用的基础,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王旭旭 《魅力中国》2013,(23):51-51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但是,美国的信托发展却没有完全尊崇英国信托的传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比较大的不同之处。日本信托业务的发展中,信托行业几乎不涉及个人信托的处理.主要采用营业信托的关系来进行处理。回顾美国和日本信托业的发展情况下,点明了信托业投入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融信托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有信托公司240家,资金运用达到4500亿元。它对于拓宽信用活动领域,活跃金融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信托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营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经营范围狭窄,市场空间有限,主线业务不突出,定位出现偏差,信托业务银行化。长期以来,我  相似文献   

6.
王集令 《中国MBA》2004,(4):98-99
1.中国经济发展水不明与经济环境的制约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需提高,经济环境有待优化,市场经济体制急需完善,产权制度改革亟待深化,个人资产尚不充裕,企业经济实力与国际大财团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信托产品的研发缺乏一定的市场基础与创新根基。目前我国实际上开发的信托产品大都局限于商事领域.而民事信托市场尚无什么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集令 《中国MBA》2004,(5):98-99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需提高.经济环境有待优化,市场经济体制急需完善.产权制度改革亟待深化.个人资产尚不充裕,企业经济实力与国际大财团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信托产品的研发缺乏一定的市场基础与创新根基。目前我国实际上开发的信托产品大都局限于商事领域.而民事信托市场尚无什么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日信托业发展历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托业是金融系统四大支柱之一.在信托业发展历程中,日本与我国一样,都是在没有信托传统的情况下从国外引进了信托制度,发展历史上都经历了数次清理整顿,并且在法律体系、政府作用、信托功能定位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日本信托业在发展过程中法律体系的建立、信托概念的宣传等经验和教训,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张磊 《中国经贸》2012,(22):28-28
目前我国信托法学研究主要是以介绍和阐释国外信托制度的生成及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信托法学研究本土化需要加强。中国信托法律制度引进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离开政府监管无法准确诠释信托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而这方面的研究恰恰是信托法律制度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张欣芬 《开放潮》2003,(7):30-31
2003年我国信托业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信托法》和《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立了信托财产管理制度的独特功能和经济价值,加上《证券法》、《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有关信托业务的法律框架在2002年都已基本齐备。今天,在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面前,信托业渐渐开始脱颖而出,成为继股票、债券之后老百姓投资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1.
平燕 《产权导刊》2014,(1):31-33
正信托作为一种极具弹性的财产管理制度,数百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民商事领域。然而该制度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几经沉浮,甚至被推倒重塑。当我国信托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与《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一法两规")的框架背景下得以重生并迅猛发展之际,却不得不面对混业经营趋势下被金融同业不断蚕食而沦为边缘的尴尬局面。加之监管部门不断收紧信托业务的经营范围,信托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反观英国发达的信托业体系,其与我国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值得我们拾遗补阙。  相似文献   

12.
信托业作为"四大金融支柱"之一,应当在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及政策环境下,信托公司可以为银行提供通道服务,放大信贷规模,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与地方政府合作,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开发房地产信托产品,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开展股票质押融资信托业务,满足"大小非"融资需求;开展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满足企业股权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张钟予 《魅力中国》2010,(32):10-10
自2007年新“两规”颁布以来,信托行业历经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然而,面临近期新一轮的政策调控.信托公司又陷入了业务拓展的迷茫之中。本文为信托公司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自身业务的调整以突破业务扩展瓶颈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简析日本的信托业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析日本的信托业及对我们的启示东北财经大学常宇1.日本信托的含义今年,我国的《信托法》即将出台,了解、研究发达国家的信托业情况对发展我国的信托业很有必要。因此,本文拟对日本信托业的情况做一些介绍与研究。日本的信托、信托业务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它渗透于...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信托业面临的问题信托,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其行业特色可谓鲜明。但中国的信托投资公司向来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各类存款占总负债60%以上,各类贷款占总资产80%以上,号称金融业三大支柱的信托公司实际上带有浓厚的准银行色彩,其职能明显错位。目前全国商业银行有2  相似文献   

16.
姜霞 《西部论丛》2003,(2):53-53
信托业风险有哪些 信托关系涉及三方面当事人 即委托者、受托者和受益者,这种信托含义本身就决定了信托的信用关系,对受托人来说是担负着一定的信誉责任,对委托人而言则代表着一种不确定性,担负着一定的风险。 信托业的发展需要专门的机构处理信托事物 相对银行而言,信托机构较银行有更深刻和复杂的内涵,它是以信托为基础、以委托为形式的财产经营管理制度中的关键环节,信托机构因此存在着比银行更大的责任义务,其要求的信托基础更为稳固,因而也更可能存在着不稳定成分。另外,信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的一种经济关系,信托财产的转移要求信托机构的可靠和信托制度的稳定,代表着信用风险。 在委托人和受益人之间发生了多边信用关系 委托人除承担受托人的信用  相似文献   

17.
一、金融信托及金融信托业在我国的发展 金融信托是以信为基础的资产(动产、不动产、金融资产等)所有者为获利或其他目的而将财产的管理或处理权委托给受托人(信托投资公司)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在实物信托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信用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信托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金融信托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些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信托业已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8.
晓峰 《新财经》2002,(11):27-27
信托具有很强的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功能,当受托人和受益人是同一个人时,信托产品就类似于投资基金产品,如前一段时间受投资者追捧的"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上海磁悬浮交通项目股权受益权投资计划"、"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土地开发项目资金信托计划"等传统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而当委托人和受益人不同时,所设计出的产品更体现了信托的应用,其中的典型产品就是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解决我们晚年退休养老问题的企业年金信托.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资金信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信托公司经过重新登记注册后,信托业终于在沉寂了几年之后复出江湖,摆脱了几年前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等阴影的笼罩,步入了一个规范发展的、风险被历练之后的崭新发展之路。信托起源于英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财产所有者处于增益或其他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信托业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营造适合信托发展的社会环境1.营造有利于信托发展的社会信用环境英、美等国从19世纪20~30年代起就着手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了,几乎与现代信托制度的确立是同步的。而我国在恢复信托制度的时候,社会正处于转轨期的启动阶段,我们原有的规范交易者行为的相关规则与制度仍是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