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非海洋经济莫属。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壮大海洋经济的一大助力。它还是海洋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海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广东省想要实现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跨越性目标,就应该建设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以促进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洋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海洋经济"时代也已经到来。在经济与文化共生共荣的今天,了解和剖析现有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内涵的同时,发掘二者更深层次的联系,尤其是单向促进与相互促进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从海洋经济现状出发,首先分析当前海洋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以海洋文化为着眼点寻求解决方案,吸引金融支持,打造品牌文化,最终实现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型。  相似文献   

3.
我国作为沿海大国,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新世纪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海洋旅游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旅游收入不断攀升,许多沿海城市都依靠海洋旅游业来作为经济支撑。基于此,我们主要阐述了我国海洋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张开城 《特区经济》2011,(4):272-274
广东和浙江两省同属于沿海省份,都十分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了解两省海洋文化研究与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分析其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效,对于搞好广东海洋文化工作,促进广东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但推进海洋强国战略需要海洋强国意识教育的支撑.然而,当前我国却存在着国民尤其是青年海洋强国意识教育不足的问题.这一现状很大程度上由我们对海洋强国意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海洋法律体系缺乏、社会氛围不浓厚等因素造成.对此,我们必须多措并举来加强青年海洋强国意识教育,从而进一步强化我国青年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6.
中华海洋文化具有世界海洋文化的一般特点,又不同于西方海洋文化的发展模式。中华海洋文化的特质凸显中华文化"和"的理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取向,中华海洋精神可归纳为"协和万邦","四海"一家;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刚毅无畏,百折不挠;开拓探索,尚新图变;重利务实,吃苦耐劳;守海卫疆,死生度外;关注海洋,以海图强;敬海谢洋,人海和谐。  相似文献   

7.
和谐海洋社会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态平衡、法制健全、文化繁荣的统一,实现人海和谐共处、双向给予,海洋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海洋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2001-201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分析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海洋第一、二产业的增长能够带动海洋经济的增长,海洋经济的增长对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中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是最高的,这说明福建省目前的海洋经济增长情况已经能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第一、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低,推动海洋经济的动力不足,进而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最终会使得整个海洋经济发展迟缓。福建省应大力发展能推动海洋经济增长的第一、二产业,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进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增长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感恩海洋     
马一知 《宁波通讯》2011,(18):48-49
9月8日至21日,以“实施海洋战略,共创蓝色文明”为口号的第十四届中国开渔节,坚持以感恩海洋为主题,以渔文化为主线,以服务象山海洋经济建设为目标,着力展现象山半岛魅力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日前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经济发展不是单一的,它迫切需要文化的发展作支撑。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干百年来,浙江人孕育了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文化、精美独特的海洋盐业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文化,还有富含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在“十二五”期间,  相似文献   

11.
区域海洋文化的空间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的人文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通过对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总结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在发展基础、表现形式、发展意识、发展协调性等方面的差异性,探究形成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发展空间差异的因素主要由文化根源、地理条件、历史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海洋意识和海洋环境等共同影响。通过对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有利于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加大海洋文化的开发,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事业有序、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海洋文化生态包括实现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主体性;海洋文化主体的生态意识、海洋文化生态的平稳度、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影响海洋文化生态的因素。文章认为,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生态意识、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构建和谐海洋文化生态圈应成为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自由主义精神一直是西方社会所崇尚的文化内涵,追求自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品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海洋文化”的思想家,黑格尔对人类在海洋文化构建中追求自身“自由”状态的本质做出了全面论述.我国是世界海洋文化史的发端,但是由于个人自由意识不强,导致海洋意识落后,海洋文化无法有效形成.只有激发民族的自由意识才能使国家的未来由陆地延伸至海洋.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也是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经济建设的强省。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必须置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之下。海洋经济强省是海洋强省的基础与保障,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既要发挥现有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地位、海洋经济发展能力以及临近港澳、海陆协调发展等优势,也要挖掘海洋科技、遍及全球海洋国家华侨华人产业实力、海洋社会文化等综合潜力。在壮大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基础上,特别重视海洋产业的国际获利能力,不断提升其全球产业地位与竞争力,在实现海洋经济强省过程中为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八千年海洋的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金良 《中国报道》2010,(10):38-41
中国的海洋文化经历了已知800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历史发展,由此留下了大量海洋文化遗产。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与保护,在全球性海洋开发浪潮下也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广东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城市,自古以来因海而兴,区位优势明显,海洋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海洋产业基础良好,海洋科技实力较强,海洋综合服务与保障功能比较突出,海洋经济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特别是我国南海开发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在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处于关键地位。我们要抓住当前发展海  相似文献   

17.
韩英  王斌 《理论观察》2011,(5):109-110
当前,广东海洋文化强省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紧跟海洋世纪步伐,抓住文化发展机遇,梳理和总结广东海洋文化强省建设的研究现状与鲜活经验,深化认识海洋文化在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着力推进广东海洋文化强省建设的前瞻性思考,对于贯彻落实广东"文化强省"战略举措,实现广东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式发展,促进广东海洋文化强省建设的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广西海洋旅游资源、通往东南亚各地的海路及各种海洋民族文化,进而提出开发广西海洋旅游资源的设想,并具体设计了广西与东南亚各地及我国台湾之间的四条海洋民族文化之旅,即环北部湾的粤、京、琼文化与海滨风光旅游圈;北海至高雄的粤、闽、台文化与沿海风光之旅;环南海海洋文化与海洋风光之旅和北海至加尔各答的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多元文化之旅。其中设想了体验古代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之旅,体验郑和下西洋之旅等富有诱惑力的旅游项目。新鲜的选题和论述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个濒海大国,海洋与国家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向海则盛背海则衰已被古今中外历史所验证。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认真反思、研究、探索海洋国家利益在国家振兴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一、海洋国家利益概论(一)海洋国家利益的内涵国家利益是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高利益。海洋与国家利益密不可分,关系重大。海洋国家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在海洋上所追求的主权和利益,反映这个国家内全体国民和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对于…  相似文献   

20.
世界发展到今天,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已经与海洋紧紧联系在一起。下个世纪,海洋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人类正怀着对海洋的巨大期望进入21世纪。我们要重新认识海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