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随着世界能源格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作为世界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并制定了具有长远性、综合性、相对完善的能源战略。通过对外能源合作,谋求自身安全已成为当前各能源消费国的一大趋势,作为与中国有着紧密地缘政治关系的俄罗斯来说,其能源战略必将对我国的能源合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在强调全球能源格局演变和俄罗斯在全球能源格局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就中俄能源合作策略选择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交通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合作领域之一。多年来已经取得较大成绩,尤其是在道路交通便利化方面更是有长足进展。各成员国均重视发展交通合作,培育运输市场,挖掘过境潜力,突破内陆交通瓶颈,带动本国经济社会繁荣,但当前也面临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物流绩效水平低、其他区域交通合作机制竞争等因素影响。未来,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便利化仍是上海合作组织交通合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是能源供给以及消费大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导致能源的持续供给出现短板,能源依赖进口等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能源安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充足,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不断扩大,与沿线国家构筑能源命运共同体,构建多样化的能源战略体系,延长能源加工与生产产业链,对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将沿线各国和地区共同融入到世界经济改革发展的潮流中,实现共同发展、互惠互利。"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互联互通,将为沿线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义,互联互通不仅具有强烈的政策含义,也具有国际关系的本体论的含义。互联互通深嵌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国际关系演变的动力。互联互通构建了“天- 地- 人”的互动网络,其广度、深度和密度界定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及其交往方式。互联互通塑造了新的地缘政治空间,推动了政治空间的革命,也改变了国际秩序。互联互通可以分为功能型和价值型两个类型,功能型的互联互通依赖于交通和通讯技术,“消灭”了距离,“压缩”了空间,扩大了国际体系的容量;价值型的互联互通增强了人心交流、宽容与理解。互联互通实现了国际关系从结构向过程的转变,互联互通建立了多层次的“人类之网”,互动交流使人类之网密集化、包容化,最终迈向“全球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国际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目前"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搭建的科技合作平台、民间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发展以及共建产业园区带动国际科技合作等。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共建更多的沿线国家或地区双边及多边科技合作平台、科技合作研究中心、特色科技园区等模式,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7.
合作、共生、共赢是现时代背景刺激国家经济发展与促进世界经济恢复的新对策。以开放融通的姿态对接双边和多边产业合作环节,在国家间构建分工合理的产业链条,是走向联动发展、共生共赢的必然选择。共建"一带一路"承载着各国打破发展瓶颈、共享发展成果、构建产业联盟的热枕期许。本文将基于共生视角,围绕内涵界定、主要模式、共生环境等三方面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产业合作关系,并为推进互惠共赢发展提供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推动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也是内蒙古实现富民强区的必由之路.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速,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本文从全面提升内蒙古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构建内蒙古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出发,提出了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治理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有责任为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此,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期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正合理、安定有序、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近10年,成绩斐然,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突出。中国在欧亚地区修建了一批重大工程,解决了一些“卡脖子”和缺失的路段,使原有的设施朝网络化方向发展。互联互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规律使然,需求拉动,国家主导,有很好的推广平台。当前,应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互联互通的影响,尽快使亚欧大陆交通运输网络化,加快发展“中亚欧班列”,并将其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要根据所在国的愿望和需求建设一批配套工程,加强安保工作。未来,机遇与挑战同在。中方应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为引导,与亚欧大陆国家共同努力,不断发掘潜力,美好愿景可期。 相似文献
11.
12.
中亚五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资源丰富,战略位置关键."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亚五国是中国"一带"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西进的必经之路,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对于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未来规划中的"中巴经济走廊"一旦畅通,将为中亚国家提供一条最便捷的南方出海通道,意义重大.但是,中亚五国发展基础不一,有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特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与中亚五国合作中的潜在风险,发挥优势、规避风险,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取得国际共识,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制度体制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宗教矛盾复杂、文化繁杂多样、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等困难和挑战。要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按照"坚持和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站在全局战略高度上谋篇布局、增强政策的全面性与持续性和强化策略的差异性与有效性"的基本思路,围绕深化区域合作、创新投入机制、扩大贸易便利、加强金融合作、构建综合平台和加强产业对接等方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互联互通,共同致力于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丝绸之路以张骞出使西域为起点,以最初的中西丝绸贸易为主体,发展出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为内涵的丝路精神.现如今,世界贸易蓬勃发展、中外交流频繁的时代大背景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被重新提出,在继承发展古丝路精神下创新了形式,成为重要的国际经贸平台.对促进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协奏曲中的重要篇章,冰上丝绸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冰上丝绸之路通过的北极地区蕴藏的丰富资源,为中俄合作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将会进一步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为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了2022年对外投资增速放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整体收缩后,2023年上半年我国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外投资合作主要业务保持平稳发展。下阶段,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仍将面临复杂严峻国际环境、基建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劳务合作存在障碍等挑战,但也不乏国际工程项目数量增长、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助推对外投资合作发展等新机遇。 相似文献
17.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做好能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内蒙古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重点要加强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加快构建内蒙古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开放的时代。全球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具备更强的驾驭能力才能实现。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是一国享有,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也不是一国就能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2017年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使北京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一带一路出发,探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多边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我国与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9.
《开发研究》2015,(6)
成都虽然地处四川盆地,对外交通不便,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正是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性成就了成都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成都在中国宏观地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三大交通线和经济带的交汇点。秦汉以前,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就已开通,并延续了2 000多年的发展。汉以后,张骞凿空西域,开通北方丝绸之路,成都的蜀锦等丝绸产品就一直是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而在南北朝的两百多年间,当河西走廊交通因战乱受阻,北方丝绸之路中断时,以成都为起点,经过甘南、青海进入西域的河南道,成为新的北方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亚欧国家的贸易一直未曾中断。秦汉以后,成都成为岷江航运的起点,成都的人和物乘船顺岷江而下直接进入川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各主要城市一直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因而成都成为中国古代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和交通、经济枢纽,由此推动了成都在汉唐时期两次崛起。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区域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发展战略,为四川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成都应构建成为21世纪中国内陆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为此,需要进行新的顶层设计和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20.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使国际市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一度萎缩,同时也使能源产品的价格经历了一个"过山车"般的变化,从而推动了国际能源战略格局重新洗牌。对中国来说,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能源新格局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机遇。面对金融危机后的新形势,中国政府和能源企业果断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对内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与能源结构调整,对外积极实践"新能源安全观",通过扩大和深化国际能源合作,稳步推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