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一切行动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社会责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部分中职学生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导致了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正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期的中职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现通过对中职学生社会责任缺失原因的分析,提出社会责任培养的对策,希望对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士对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著名的"霍桑实验"为依据,在高校公共体育排球教学中,试图分析和整理霍桑实验的结论原理,并且结合高校体育的教学实际情况,把霍桑实验中的基本理论用在排球教学中,分析和探究霍桑效应对于提高高校排球教学和训练的效果。结果显示:从社会人原理看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避免单纯强调为掌握运动技术,注重学生的社会属性,关注学生的相关心理需求。采取积极的方法、手段,提高学生体育课的心理和社会满意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士气,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霍桑实验对于高校公共排球课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建明 《发展》2008,(1):107-107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健康不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的最佳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健康,但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堪忧,特别是学生。学生心理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健康状况,称之为“心理偏差”。当前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偏差”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以人的趋众心理为依据的"沉默的螺旋"作用力在网络交互性传播模式中弱化的主要心理原因,提出网络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和沟通方式,传统的传播心理学理论仍然适用,"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中只是弱化,而不可能消失。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物质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人的心理以及精神层面的和谐,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就是强调了和谐社会心理的建设,这既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心理贫困"问题的高危人群.其"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自卑心理严重,性格孤僻;思想认识僵化,心理脆弱,容易偏激;焦虑心理严重,易烦躁、冲动.而环境对贫困生的心理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方面.高校要优化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社会、家庭、学校形成相互联合的"三位一体",共同帮助贫困生找回曾经失去的精砷家园.  相似文献   

7.
田宏武 《发展》2007,(12):109
现代社会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认识与扮演水平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心理隔阂;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心理沟通,强调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认识与扮演水平,改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凌宗伟 《中国西部》2012,(Z2):12-13
李后强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题目叫《做有"契约精神"的社会人》,我以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契约精神"和"社会人"。"人而无信,不知其何",这个"其何"就渐渐成了"契合""契约"的必然产物,并且立定"契约"的双方应是平等的、公平的,否则就无法达成共识。因此,李教授讲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诚信、法治、规则、伦理"等,应是统一的集合体,它们各自阐述的是现代公民素养的一个方面。而"社会人",主要是针对"学生"这一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整体而言的,当学生离开校园  相似文献   

9.
曹宏伟 《理论观察》2013,(8):150-151
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到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倍受关注,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里有社会需求的原因,也有学生认知的原因,但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几个层面着手,推进我国医学人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提出高校德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业能力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而高校德育对这些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培育和引导作用。为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1.
正心理辅导活动,是以班级为辅导单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的团体辅导形式,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活动、体验、感悟为主要形式,侧重体现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近年来,我们坚持"学本"立场,强调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当下的感受和状态,"贴"着学生实施辅导,教师们积极践行,以"我"为主、固守预设实施辅导的现象有了较大改观,逐渐形成了方便教师组织实施、促进学生自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在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注重这些心理效应的运用,那么整个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会有显著的提升。本文基于本人的工作实践主要阐述我在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拆屋效应"和"期望效应"的收获和启示,希望能引起看到本文的教育工作者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社会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在社会化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空间,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空间区别于又包含着物理空间,主要强调结构空间的心理和社会意义。社会空间可以区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分别用于描述社会空间的公共性、共享性和独占性、排他性。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源于成长中的学生对于自主生活空间,也就是私人空间的追求。探讨大学生校外租住问题的解决之道,需要从对社会空间尤其是私人空间的分析和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14.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有很多学生的家庭情况偏差,属于贫困生群体.这一群体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所重视,也是学校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属于"心理贫困"问题的高危人群,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严重影响着职枝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和解决职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同心理学和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心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实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组织和团体之间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心理保障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庞霞 《发展》2010,(5):128-12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学生的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这里所说的健康是指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与家长、老师的高热情,高付出相反,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学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对抗、应付。我从多年的农村基层教学实践中,观察体悟思考,从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学生自身五个方面分析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家长教师去掉功利心.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用结合;教师不断学习充电,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减少厌学现象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因素主要有基础薄弱、学习方式不适应、目的不明确及自身心理、社会因素等.解决的思路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比较中西两大民族成为今天的样态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的结果,其精神心理结构也经历了由同而异的演变、分化的历史,今天已经成熟。而在人类社会还处在蛮蒙未开的混沌时代时,人们的精神心理结构开始发生、成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犹如蒙童一样处于直接的同一性状态,本文称这一阶段人类的精神心理活动为前意识活动期,其人格模式为"我——我"型,借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术语可称之为人格的"本我"结构,这一结构表明主体存在着、发展着、成长着,但只是同客体对象一样自在地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个性化阅读     
易献忠 《魅力中国》2009,(23):97-98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包括兴趣、习惯、爱好、性格等)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