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红与黑》描写了一代青年被毁的悲剧,其悲剧根源在于主人公打破了特定伦理环境中的伦理秩序,因而被其所在社会环境所不容。由此可见,小说《红与黑》的主题是一部伦理悲剧。论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入手,分析《红与黑》中主人公三次伦理身份的诉求历程,同时回到特定的伦理现场,探讨小说中主人公所遇到的伦理困惑,以及主人公的伦理选择背后对特定伦理秩序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格拉斯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 ,是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猫与鼠》是格拉斯《但泽三部曲》的第二部。文本以动物隐喻的方式叙述了纳粹文化对个体的驯化。主人公马尔克本是个善良的青年学生 ,因为生活在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时代 ,在纳粹文化的诱骗下 ,丧失了自我道德、自我价值 ,最终走向毁灭。马尔克的命运是特定背景下青年人相同相近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家庭制造》是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反响最为热烈的一部作品。该作品主人公"我"屡屡突破道德禁忌,令人心悸地上演了一部道德滑坡与伦理缺失的成长迷误剧。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分析少年主人公"我"因身处混沌伦理环境招致其伦理身份困惑,从而引发伦理意识蒙昧直至导致畸形伦理选择,同时解析作品的反成长书写策略强化了作品创作旨向,以此剥离出作品的伦理旨向,有助于读者充分领略作品的文学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注重对生存困境中的人物命运进行探讨与反思。其代表作《天边外》以主人公罗伯特的不幸遭遇展示了美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状以及普通民众在伦理困境中的挣扎与心酸。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从身份、价值和死亡三个方面探究罗伯特伦理困境的成因,不仅可以更深刻地展现罗伯特在实现个人理想时的绝望与无助,同时也揭示了尤金·奥尼尔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诸多问题的伦理反思以及对伦理秩序重建所给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5.
《变形记》通过人变形为虫的荒诞故事,演绎了格雷戈尔变形的悲剧。其悲剧的根源在于他被赋予了虫子的外形,但依然具有强烈的伦理意识。本文试图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关注格雷戈尔由人到虫的伦理变故和由此引发的伦理身份的变化,围绕虫形与人性的冲突所产生的是人还是虫的困惑以及最终做出的绝食身亡的伦理选择来探讨他关于生存伦理和家庭伦理的思考,以对我们的现实人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构建个人身份经历了扭曲的自我身份、自我身份的转变、找到自我身份的过程。在明白自己的身份后,主人公下定决心要做真正的自己。  相似文献   

7.
格拉斯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猫与鼠>是格拉斯<但泽三部曲>的第二部.文本以动物隐喻的方式叙述了纳粹文化对个体的驯化.主人公马尔克本是个善良的青年学生,因为生活在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时代,在纳粹文化的诱骗下,丧失了自我道德、自我价值,最终走向毁灭.马尔克的命运是特定背景下青年人相同相近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华裔导演李安凭借《断背山》再次捧得奥斯卡小金人。《断背山》中的非常有男子气概的两个男主人公在美丽的"断背山"上发生了一段隐瞒的爱情故事,那么到底是寂寞致使还是真情流露?同时,从剧中的主人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美国社会大众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本文试图分析《断背山》中的主人公同性之爱产生的原因,并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一个从寂寞到真情的过度。  相似文献   

9.
《奥斯卡和露辛达》是澳洲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代表作。本文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探究了彼得.凯里在颠覆历史的基础上,为读者所展现的殖民主义时期"文明"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0.
荣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对人类精神、历史和命运等重大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忧虑。《第五个孩子》是莱辛后期创作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幸福家庭因为“第五个孩子”班的到来而走向破裂的故事。本文试图运用文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海蕊伦理身份的变化分析其所处的伦理两难的困境,并通过解析其伦理选择以及伦理救赎等方面去探讨她内心的道德情感和家庭伦理困惑。旨在说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精神的淡漠、交流的障碍都可能打破原本和谐的伦理环境,改变人物的命运,造成家庭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的异质空间里,乡村走出的男性在物质上征服了城市,但在精神上仍因为"农村出身"而遭受歧视,他们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阎连科的《和平战》和《风雅颂》以"两女一男"的情感关系模式展现了主人公由自身"农民"身份产生的焦虑体认和身份否定,他们将在城市面前的自卑转化为在乡村面前的自恋,以此达到对自身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文学伦理批评理论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现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从文学伦理的角度出发,分析《苏菲的选择》中女主人公苏菲在历史的伦理环境与父亲、与儿女在伦理活动中伦理结的形成过程,能让人们看到苏菲悲剧命运的根源、纳粹罪恶的深重,从而激发了人类对复杂人性的思考,号召人们心向美好,普爱众生。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长篇小说《无形人》讲述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求学求生的艰难历程。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分析主人公"无形人"追寻自我和文化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探究美国黑人"无形"的成因以及摆脱"无形"状态,找回自我并认同黑人文化身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被称为金融防火墙。西方国家的这堵墙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倒塌。中国现阶段设立“金融防火墙”有其必然,但拆除它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露辛达·布雷福特》是著名的澳大利亚作家马丁·博伊德的代表作。小说的女主人公露辛达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文章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话语交融的角度探讨露辛达的悲剧成因,解析备受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煎熬的露辛达的生存尴尬。  相似文献   

16.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的一些条款注重产权人利益的保护,从表面上看似乎合理,但其忽视了婚姻家庭的伦理特性及妇女对家庭所作出的贡献。从民法身份关系角度及物权孳息归属角度来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隐藏着极大的不平等,不利于社会家庭的稳定,应予修正。  相似文献   

17.
包揽金球奖、安妮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冰雪奇缘》(Frozen)是迄今全球动画史的票房冠军,其主题曲《Let it go》不仅获得了201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更因其触动人心的励志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美妙旋律而在全球范围内被广为传唱,甚至一度被翻译成为25种语言。本文对《Let it go》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了比较,探讨在歌词翻译中如何再现歌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小说《爱玛》以女主人公爱玛的盲点为轴心展开故事情节,引领读者一步步走向故事高潮。但盲点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浅层次原因,其背后所隐藏的主人公的无意识骄傲心理才是事件衍生的根本原因。本文的目的就是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方法阐述小说《爱玛》中女主人公的无意识骄傲,这“唯乐原则”下的心理动机对事件发展的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第87届奥斯卡获奖作品《鸟人》由墨西哥杰出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拍摄。影片主要讲述里根为了构建自己真正艺术家的身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经历的重重困难。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他者和自我对里根构建其真正艺术家身份时所产生的影响,探索了这部影片的哲学意义。不论这个社会上的大众审美变得多么庸俗而低微,都需要那些拥有严肃而崇高的艺术理念的人来坚持和传承真正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没有孤独》和《象棋的故事》中两位主人公形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个人所进入的那种无物无我的疯狂精神状态反映出来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位主人公疯狂的起因、过程、状态的表现和悲剧结局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