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况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公民因国家侵权行为而遭受精神痛苦或人身利益的减损,进而要求国家赔偿义务机关通过财产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造成损害,依法应给予的赔偿。国家赔偿由侵权的国家机关履行赔偿义务。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实质精神损害是指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造成的非物质损害,包括心理上的痛苦或失常,名誉、荣誉的损害等。精神损害赔偿,就是对此种损害以金钱进行物质性赔偿。  相似文献   

3.
《数据》2008,(11):6-6
《广州日报》10月25日呼吁已久的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终于有了回应。2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的《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首次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4.
一、国家赔偿范围的比较 1.关于赔偿事项范围在韩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立法中,一般只对国家赔偿事项范围用一个概括性条予以规定,即由国家赔偿法法典对赔偿范围设定统一的标准,凡符合标准的都属于国家赔偿范围,而不作详细列举。韩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公务员执行职务,因故意或过失违反法令致使他人受损害……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应赔偿其损害。”  相似文献   

5.
牛乐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8):145-146
运行至今14年的《国家赔偿法》,自2008年10月28日至11月30日修正案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以来,法学界的修订建议不断,多位专家表示,若不进行系统性修正,从长远看势必影响法律的尊严与长期适用性,其中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对与物质损害赔偿制度相适应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甚少,存在诸多缺漏。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法律对人权的关注和保障,是社会正义和效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向明 《财会月刊》2008,(3):43-43
赔偿是对受损失方的经济、财产以及精神损失的补偿。按照赔偿性质的不同,在纳税上也各有不同。1.国家赔偿的纳税规定。国家赔偿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因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而按照《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给予的赔偿。国家赔偿又分为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国家对当事人的损失赔偿仅限于直接损失。《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对赔偿请求人取得的赔偿金不予征税。”  相似文献   

7.
王超  黄尧 《总裁》2009,(11)
精神损害赔偿与神经损害赔偿,作为中英两国赔偿精神损害或神经损害的不同法律制度,各具特点.从权利主体、适用范围、损害事实、举证要求、责任形式等方面对进行比较,分析两大制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国家赔偿的范围 1、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 2、违法实施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 3、违反国家规定征收摊派费用。 4、违法干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行为。 二、对工商行政管理国家赔偿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1、加强对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2、建立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三审”制度,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避免国家赔偿的重要措施。“三审”制度即工  相似文献   

9.
谈谈国家赔偿的范围陈小毛1994年5月1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是依照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对受害者予以赔...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修改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次法律的修改将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法律,对于我国从法律制度上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具有重要的宣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赔偿法源于民法,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1873年,法国最早建立了国家赔偿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国家赔偿问题,1982年《宪法》、1986年《民法通则》、1989年《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了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国家赔偿包括立法赔偿、行政赔偿、司法赔偿和军事赔偿。今年5  相似文献   

12.
正犯罪引起的精神损害在司法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国相关法律一直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这一规定违背宪法、造成法律体系内部矛盾、与司法实践产生矛盾,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概述(一)犯罪引起的精神损害因犯罪涉及的精神损害分两种:一种是犯罪行为的目的就是造成精神损害,例如犯罪行为损害受害人的名誉、荣誉等,受害人因此遭遇精神折磨。比如受害人遭受侮辱或者诽谤侵害  相似文献   

13.
纪在霞 《价值工程》2010,29(10):246-247
完善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必要在《婚姻法》中明确规定配偶权,并对配偶权所派生身份权的范围予以明确。从配偶权和司法实践的角度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考虑的因素,一是双方结婚时间的长短,受害人对配偶或家庭的贡献;二是侵权人的侵权原因、主观动机、过错程度和具体情节;三是受害人非财产上损害的程度和后果,离婚后对受害人生活的影响;四是当地经济状况和赔偿义务人的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14.
经过五年孕育的、1994年5月12日诞生的《国家赔偿法》,已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继《行政诉讼法》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法律,它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走上一个新台阶。学习与实施《国家赔偿法》意义十分重大! 一、什么是国家赔偿法?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2条的规定,国家赔偿法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因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国家来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从国家赔偿法的定义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第一,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第二,国家赔偿法调整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由于违法行使职权并损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产生的国家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赔偿关系;第三,违法行使职权,如果合法行使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赔偿法是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依法予以赔偿的法律规范。《国家赔偿法》的制定,落实了宪法的规定,使国家赔偿法得以制度化。国家赔偿法对于依法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协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制的进步,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13年来实际履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难以施行。许多案件引起群众的哗然,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对此予以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归责原则单一,赔偿范围过窄、赔偿程序不合理、赔偿标准过低等方面。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在立法方面针对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可采用违法或过错责任原则为主、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多元归责体系;就赔偿范围过窄问题应进一步扩大国家赔偿的范围;对于赔偿程序不合理,则需要科学系统地设计国家赔偿程序;针对国家赔偿标准过低这个问题,必须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予以适当提高,调整国家赔偿的方式和标准,切实维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初衰.积极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就目前而言,法学界、法律界对于在我国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也初步的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请求的主体以及赔偿标准等问题还未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司法实践中对该问题的处理上出现较大差异.对此,笔者拟就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7.
精神损害问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追溯到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法学界对它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从是否把它作为一条制度规定到法典中,到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法人可不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等等一系列问题法学界学者们从以前一直争论到现在.但是作为一个法律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极度不健全,在这里仅就一些基本的问题做一阐释.  相似文献   

18.
刘丽娜 《活力》2011,(12):83-83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基于婚姻关系规定配偶一方不法侵害配偶他方基于配偶身份享有的合法权利。其过错行为导致婚姻关系的破裂,离婚时.无过错一方对由此所受损害(财产上损害和非财产上损害)有权要求赔偿,加害方有赔偿损失、给付抚慰金等侵权民事责任的民事法律制度。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责任主体缺失  相似文献   

19.
王文明 《活力》2014,(16):34-34
于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这是我国法律在最近十几年中才正式确立的司法制度。目前来看理论上具有高度成熟.但在立法变革上存在严重迟滞.由此带来司法实践诉求的不断递增与立法变革迟滞矛盾的凸显,这昭示着此项立法变革之迫切。《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为在审理民事侵权案件中正确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20.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遭受精神上的损害请求赔偿的法律制度,应从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利角度出发,在立法上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进一步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