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若冰是被称作披一身柴达木风沙走进中国文学史的老一代作家,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和他笔下的柴达木一起享誉中国文坛.他的《柴达木手记》几经再版,每一次再版,都在社会上掀起一阵柴达木热,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以后,他又先后去过大庆油田和塔里木盆地,还当过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写出一系列讴歌石油人的作品.李若冰的石油作家之称就是这么来的,他也因而荣获了"中国石油铁人文学特殊贡献奖".  相似文献   

2.
当年在柴达木西北部的冷湖石油基地,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不仅经常拜读著名诗人李季的诗歌,而且像许多柴达木人一样,对他创作的《柴达木小唱》倒背如流。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上海《文学报》与《中国石油报》合办的中国石油诗歌大赛,我的组诗《石油女性》获了奖,到河北塘沽领奖时,有幸得到了一本由李季的夫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小为签名赠送的《李季诗歌评论集》。因没见到李小为本人,深感遗憾。几年后,突然间,竟然接到一项任务:李小为正在写《李季传》,专程从北京来西北,追寻李季的足迹。  相似文献   

3.
德都蒙古作家和诗人从1980年开始,以《花的柴达木》杂志为文学阵地,热情创作,积极发表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四年的路程,本文对近年出现的各种诗歌活动及《花的柴达木》创办对德都蒙古文学发展贡献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无论在中国文坛,还是在人们心里,李若冰的名字都与柴达木连在一起.柴达木在他笔下生辉,他的<柴达木手记>一版再版,感召了几代人.从没见过哪个专业作家能像他那样,一生五次踏进柴达木,他的双脚曾沾满柴达木的盐碱,他一身曾裹挟柴达木的风尘.他把笔触深入到柴达木的角角落落,写他遇到的每一位柴达木人.  相似文献   

5.
这是毫无疑问的,柴达木是一片文学的沃土.仿佛只是昨天的事,围绕《瀚海潮》这棵风雪孕育的文学壮苗,破土喷涌出了一批作家,让人羡慕地活跃在西部文坛上.至今让我回忆起来胸膛还是热的.后来--仿佛也是昨天的事,这块文学的热土一夜之间突然冷却,甚至板结.那批作家不翼而飞,德令哈和格尔木竟然没有留住一个.究其原因也许可以说出几条几款,但我实在不愿意去想它.我只是盼着,热切地盼着,有朝一日可以看到这板结的土地上仍有苗儿长出,文学的嫩芽.这些年我几乎年年重返青藏线,这种心情从没有冷却过.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物产“聚宝盆”,这里矿产资源异常丰富,开发前景十分看好。但在军旅作家王宗仁看来,柴达木还是块文学的宝地,这里有不少文学创作的“富矿带”。王宗仁的观点,引起本刊编辑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杨振 《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1):F0002-F0002
2009年国庆,在北京展览馆“新中国60周年成就展“上,醒目地展览着“柴达木之宝”。这个展品前面的天蓝色横牌上写着:“1955年,地质部632普查大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发现油田,献给周恩来同志的石油样品‘柴达木之宝'”。这是透明岩盐制作的大约一尺多高的凸形小博物架,6个格分别摆放着装有石油样品的玻璃小瓶,正中间下方是一块黑色地蜡。后面有一个黑木架的玻璃框,看其形状大小,肯定是为保护‘柴达木之宝’而精心制作的。框架的右上方用红漆写着“将柴达木之宝献给敬爱的恩来”,框架左下侧写着“青海石油勘探局,一九五六,二”。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之意,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这是我国的四大盆地之一.而德令哈,是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一个小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所在地,许多人没听说过.当过文青、喜欢文学且年长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1988年,诗人海子经过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日记》一诗,其中"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在人群广为流传.海子的德令哈是寂寞、荒凉、绝望的德令哈,今天,我要谈论的并不是海子的德令哈,而是更为广阔,有着青春、热情和故事的柴达木,特别是因柴达木而诞生于30年前,由海西州委主办的社科刊物《柴达木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9.
川藏纪行     
杜文娟,女,陕西省作协首批签约作家。近年来在国内各种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万字。著有小说集《有梦相约》,散文集《杜鹃声声》,发表长篇小说节选,作品多次获奖。中国散文学会西安创作基地创作员。被陕西文学研究所确定为女性作家研究、青年作家研究重点关注对象。本文是作者不久前行走西藏的游记散文新作。因文章较长,但可读性强,《西部大开发》从本期开始特约连载。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10.
2016年6月的一天,我在四川成都寓所翻阅报社寄给我的《柴达木日报》,偶然看到一篇弘扬柴达木精神的《柴达木精神在血管里奔流》专访,了解到现年82岁高龄的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同志才是《柴达木报》汉文版的最早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新疆文学》 (1980-1984)和《中国西部文学》 (1985-1989),展现20世纪80年代海外作家、内地作家以及本土作家对于新疆形象的不同书写,分析不同作家在书写新疆时有意或无意凸显的文化心态和心理倾向,从而管窥新疆在不同主体视野中的不同形象.  相似文献   

12.
1960年5月出版的《人民文学》上,刊出了一篇题为《阿兰山探宝记》的短篇小说,作者程起骏.这是青海籍作者第一次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上发表文章,也是用小说文学形式反映柴达木资源开发的第一篇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在青海文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现应都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之约,将这篇小说背景故事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秋,为了我拟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戈壁》,我曾重返柴达木,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到察尔汗,到大柴旦,到鱼卡,到马海……走遍了我曾经在柴达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拣拾起我四十二年前至二十二年前之间的所有记忆.最后,当车过鱼卡,要向当金山进发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我下了车,面对柴达木的方向,虔诚地跪了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心中向柴达木泣说:"柴达木啊,我的母亲,我的第二故乡,保护、养育了我这个'黑五类子女'的荒凉的土地,这一次,泽群是真正的走了.我这等年纪,要再返柴达木,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柴达木啊,走出柴达木,才知道这一颗心,是永远地走不出柴达木的了.我为您,奉献了我的青春与健康;您也给予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与'财富'.我的个性里,已融入大戈壁的辽阔与旷达;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巴音河湛蓝激情的河水;我的灵感中,迸发着只有柴达木夜空里才有的一颗一颗璀璨的大星星.待到《大戈壁》写峻出版,我很难会再来柴达木来看您,但我一定会寄一册《大戈壁》,让柴达木的友人在巴音河畔,寻一个并不惹人的小小地角,擦柴引火,一页一页将这二十万余字的小说焚烧,以祭奠我在柴达木生活过的一切,以感恩我在柴达木的所有友人,以记录某一段我的人生在柴达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5月18日,在《延安文学》杂志社组织召开的"《延安文学》第一届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上,记者见到青年作家张一纤. 他就那么一瘸一拐地站在大家面前,宽大的裤子掩盖不住细细的右腿. 张一纤显然不需要同情,一脸孩子式的笑容让人看出他的单纯与坚强.在研讨会上,张一纤以进入全国文学视野的延安市优秀青年作家的身份作了个人读书与创作的发言.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 我对《柴达木开发研究》这个刊物,并未全部认真地阅读,很难进行全面正确地评价。现就我个人的主观印象,提出如下极不成熟的意见,请参考。一、从刊物所发表的文章来看,严格坚持了该刊物的指导思想和编辑方针,并已充分反映了柴达木地区的特点、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等,为柴达木开发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从而起到了参谋、咨询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但凡介绍一位文坛上颇有建树的人,因为分工的不同,人们爱用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等来定位。但对丛耸,我竟不知道该如何来称呼。作家?却有洋洋几十万字的一本评论集《古今艺术纵论》,收录了他对文学、戏剧、美学等的真知灼见。评论家?他分明一直在写小说、戏剧,从早年的描写华侨传奇经历的《异国飘零记》,侦破小说《谁是幕后者》、《特字一号巨案》,历史戏《重审诗扇案》、《赶考记》和轰动一时的《窥镜媲美》,到1999年刚刚出版的《吴三桂和陈圆圆》和即将出版的《白道黑道之间》。丛耸对此非常坦然:"我不过一介作者而已"。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油田住房的起始,要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1954年3月,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第五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安排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勘探任务,其中有柴达木盆地.同年4月,成立柴达木地质大队,从西安出发,到敦煌.同年5月,沿着年久失修的南疆公路进入柴达木西部,抵达红柳泉.从此,这片戈壁深处的无人区有了住房——帐篷,有了汽车喇叭声和驼铃声,有了炊烟和人气.  相似文献   

18.
海石油事业自五十年代以来,经过几代柴达木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物质成果,而且创造了可贵的精神财富——柴达木石油精神。柴达木石油精神产生于五十年代初期,伴随着青海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于九十年代中期,被高度概括为“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它集中地体现了柴达木石油职工队伍在整个青海石油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思想、优良作风、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柴达木特色和深刻的时代内涵,是柴达木精神的重要内核。柴达木石油人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以…  相似文献   

19.
第一期编辑部言论01瞄准大油田实现大发展张广恩042002年柴达木开发十大新闻本刊编辑部柴达木人物05“柴达木是块文学宝地”——访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张珍连柴达木报告09采得辉煌央昆仑——青海油田实现油气300吨纪实伏红孝1010亿元是怎样突破的——海西州财政收入增长述评韩起翔开发论平台13柴达木应快上纯碱项目孙丰阁16青海工业化原则、目标和措施邵春益发展观讲坛22青海农牧小康进程分析张小军等26青海农牧小康建设路在何方徐建龙文史家专栏30消失了的望柳庄王宗仁33穿越柴达木的丝绸之路许新国35王母情结李晓伟世纪潮在线38从TOT看世…  相似文献   

20.
办复刊《柴达木报(汉文版)》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段艰辛岁月. 2002年,一纸调令将我从省城调到了海西州委,负责筹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出版的《柴达木报》的复刊工作. 说起调动工作,还颇有点"三顾茅庐"的味道.2001年新一届州委班子调整上任后,决定恢复出版曾有过的《柴达木报》.据说在当时州域圈子里筛选总编辑,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时任州委组织部长的李良才推荐了我,并负责调动事宜.7月份,李良才打电话给我说这个事情,当时我在福建采风,一听要调柴达木去,不假思索便一口回绝了.到了十月份,李良才再次打电话,说先不谈调动,可以先来考察一下,再作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