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创新发展思路 (一)发展模式的选择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批准的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试验区建设发展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试验区以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工业园为主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
回到德令哈 2008年09月06日与郑登旗一起来接我的,还有州粮食局局长万玮。万局是老德令哈人了,但我在德令哈的时候并不相识。可是一见面,仍然亲切。他那高高的个子,英俊的模样,让我感觉,这真是咱柴达木的男子汉啊!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种永远的思念永远的疼.这是一个终生的记忆终生的梦. 从21岁到44岁,我在青海生活工作了23年,而其中,有19年是在柴达木里盆地里度过的.这一段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马海:2年;格尔木:1年;大柴旦:8年;德令哈:8年--我全献给了柴达木.  相似文献   

4.
2009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暨盐湖城旅游文化艺术节、海西州第二届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于6月29日和7月20日分别在昆仑山下明珠盐城格尔木和巴音河畔美丽碱都德令哈举行.标志着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又迈新台阶,标志着柴达木一步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情结     
北京是个好地方.有人会问,说这话有必要吗?谁会说北京不是一个好地方呢?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虽然北京是个好地方,却有许多柴达木人难以适应.他们来北京定居后,心中还是想着柴达木,嘴上还是离不开柴达木.三五月份,遇上北京的大风天,就会脱口而出:"柴达木的风刮到北京来了!"看见花园里的奇石,就会说:"这个像柴达木的英雄岭.""那个像柴达木的油砂山."从退休大院到市场之间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小路,被命名为"柴达木小路".柴达木很奇妙,情感这东西也很奇妙,于是两者胶结在一起,成为搁在柴达木人心里永远取不走、割不断的柴达木情结.这些联想就是柴达木情结生长出来的枝蔓花果.  相似文献   

6.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整整那20年间,柴达木烙入我心里、甚至是骨髓里的烙印.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因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21岁至41岁,完全、无私、真诚地献给了柴达木,献给了那片广袤、荒芜、丰饶、神奇、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土地了.  相似文献   

7.
多少年来,一个遥远而亲切的地方,令我梦萦魂牵,心驰神往,不论是万籁俱寂的夜晚,抑或纷繁喧闹的白天,只要看到或听到"柴达木"三个字,眼前就会浮现昆仑山的雄姿,巴音河的柔波,沙蚀林的沧桑,饮马峡的奇崛……多少次,我手捧《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细心拜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感受柴达木的每一点变化;多少回,我打开尘封已久的影集,寻找摄于柴达木的一幅幅照片,回味每次叩访柴达木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2016年6月的一天,我在四川成都寓所翻阅报社寄给我的《柴达木日报》,偶然看到一篇弘扬柴达木精神的《柴达木精神在血管里奔流》专访,了解到现年82岁高龄的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同志才是《柴达木报》汉文版的最早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想寻找徐迟的柴达木诗作,是在2000年编辑《首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奖作品集》的时候。徐迟与孙维世、李季、李若冰、刘白羽、魏巍、张光年、杨朔、张天民、闻捷、玉杲、胡笳、韶华、吕雷、刘肖芜、曹杰、曹建勋、贾平凹、刘元举、吕远等著名作家、词作家都是获奖者。他们的有关资料都汇聚在我这里,应该是一个契机。其实最早有这个念头是在若干年前读过徐迟的《祁连山下》之后。猜想他到敦煌采访常书鸿,可能翻越当金山去了柴达木。只是那时没有互联网,我又在远离城乡的柴达木西部戈壁上,有些力所难及,所以只有一闪念。而这一道闪光却藏在了我的心里。这一次编书,几乎有一麻袋纸质书报,在从中挑选入书章节的忙碌中,这个想法又搁浅了。  相似文献   

10.
美哉,德令哈     
德令哈是一座新崛起的戈壁绿洲城市. 有些人也许不知道德令哈,但绝有可能知道柴达木.那么,德令哈市则是镶嵌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边缘的一颗明珠.她既是海西州府的所在地,也是青海省仅有的三大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柴达木工作的那些年月里,我曾无数次往返于德令哈和西宁之间,路过乌兰时,总要远眺一眼矗立在荒原上的那两个大烟囱.它们就在离315国道不远的地方,无论西去或东行,必然会看到.十几年里,我已经看熟了它们,也知道那是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的遗迹. 按理说这个地方应该名闻八方,深深地镌刻在当代青海的集体记忆之中,因为它与上世纪中叶一个瑰丽的钢铁梦有关.但实际上它一点儿也不出名.就连我这个老柴达木人也一直不知道那个地方叫何德胜.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烟囱后,可能连1958年这个概念都懒得去理会.人们总是习惯于往前看而不习惯于忆过往,无论身后有多少值得记住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分别这么多年,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与你交流少了.尽管这样,你在《化不开的柴达木情结--由李玉真的〈西部柔情〉引发的感慨》一文中认识的我,还是差不多这个样子:一个内心深处爱着柴达木的十足的西部女人.  相似文献   

13.
在一场西北罕见的秋雨里,我来到美丽而神奇的德令哈。这是一座美丽得出尘脱俗的高原小城,虽然坐落在柴达木盆地的东北边缘,海拔还是达到了3000米。德令哈是蒙古语,意思为"广阔的金色世界",奔流不息的巴音河像一条美丽的银色飘带,在城市的胸前悠然飘过,把这座城市滋润得人美草旺,使它成为柴达木盆地中一块稀有富饶的绿洲。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秋,为了我拟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戈壁》,我曾重返柴达木,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到察尔汗,到大柴旦,到鱼卡,到马海……走遍了我曾经在柴达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拣拾起我四十二年前至二十二年前之间的所有记忆.最后,当车过鱼卡,要向当金山进发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我下了车,面对柴达木的方向,虔诚地跪了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心中向柴达木泣说:"柴达木啊,我的母亲,我的第二故乡,保护、养育了我这个'黑五类子女'的荒凉的土地,这一次,泽群是真正的走了.我这等年纪,要再返柴达木,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柴达木啊,走出柴达木,才知道这一颗心,是永远地走不出柴达木的了.我为您,奉献了我的青春与健康;您也给予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与'财富'.我的个性里,已融入大戈壁的辽阔与旷达;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巴音河湛蓝激情的河水;我的灵感中,迸发着只有柴达木夜空里才有的一颗一颗璀璨的大星星.待到《大戈壁》写峻出版,我很难会再来柴达木来看您,但我一定会寄一册《大戈壁》,让柴达木的友人在巴音河畔,寻一个并不惹人的小小地角,擦柴引火,一页一页将这二十万余字的小说焚烧,以祭奠我在柴达木生活过的一切,以感恩我在柴达木的所有友人,以记录某一段我的人生在柴达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被世人称之为聚宝盆的 柴达木盆地,不但以其 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骄傲,更为其自身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凝聚成的伟大精神而自豪。这种属于柴达木每一个创业开拓者的时代精神,成为柴达木各项事业发展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凸现着柴达木人改天换地的豪迈情怀,反映着柴达木人高尚的思想境界。柴达木人拥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使柴达本人成为真正的“富有者”。 我们知道,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16.
办复刊《柴达木报(汉文版)》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段艰辛岁月. 2002年,一纸调令将我从省城调到了海西州委,负责筹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出版的《柴达木报》的复刊工作. 说起调动工作,还颇有点"三顾茅庐"的味道.2001年新一届州委班子调整上任后,决定恢复出版曾有过的《柴达木报》.据说在当时州域圈子里筛选总编辑,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时任州委组织部长的李良才推荐了我,并负责调动事宜.7月份,李良才打电话给我说这个事情,当时我在福建采风,一听要调柴达木去,不假思索便一口回绝了.到了十月份,李良才再次打电话,说先不谈调动,可以先来考察一下,再作决定.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中国妇女》杂志海外版《中国女性》向我约稿,希望我写写我在柴达木的生活小故事。我的作品《西部女人的苦与乐》在2002年4月号《中国女性》上发表后,接到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主持人高月的电话。她说看了我的这篇作品,向《中国女性》打听到我的电话,想约我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讲述在柴达木的生活。我应约去了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应快上纯碱项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海西州提出了在德令哈地区建设60万吨/年项目的设想,并委托成都化工工程咨询公司于2001年元月底完成了项目可研报告。2002年5月,州政府组织人员先后考察了大连碱厂、天津碱厂和唐山碱厂,对柴达木发展盐碱化工工业做了认真的调研,随即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了《青海省海西州60万吨/年纯碱项目投资机会及厂址比较研究》。本文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高级工程师孙丰阁博士来柴达木实地考察后应本刊之约所写的文章,文章认为“东碱西进”时机成熟,柴达木发展纯碱项目机不可失。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文学     
2004年前后,住在北京昌平的石油作家肖复华,给《柴达木开发研究》写过系列文章,介绍与青海石油有关的人和事.其中,有一篇重要的述评文章,题目叫《柴达木文学的奠基人》,写的是柴达木文学的开创者诗人李季和作家李若冰.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青藏高原一个遥远而偏僻的地方,也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海西州,青海省一个面积大州、经济大州,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化大州. 2016年9月14日,新华网青海频道报道《<柴达木文史丛书>出版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对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协精心组织,沃赛主席撰写总序,文史法制委主任张珍连主编,柴达木盆地近现代文史资料编撰创纪录的宏大工程《柴达木文史丛书》,给予了高度肯定和广泛揄扬.与全国各地一般都由本土文化名人撰写此类书稿不同,他们完全借助于"外力"和"外脑","多快好省"地完成了这套堪称"高大上"的丛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