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引擎产业——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方法将政府的直接补贴、税收优惠与企业的资本、人员投入及创新收益同时纳入系统框架,研究政府R&D补贴政策与企业创新行为决策之间的双向动态耦合关系,然后基于动态面板门限回归研究企业创新收益与两类R&D补贴政策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并以理论模型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影响高技术企业创新的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证实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是提高创新收益的根本原因;R&D补贴对企业资本投入的“挤入作用”并不明显,但税收优惠能有效激励高技术企业在人员方面的投入;政府“低补贴、低优惠”的双低策略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2012年至2014年东莞市7家具备创新规模并且连续接受政府R&D资助的上市企业的数据,考察了东莞市政府的R&D投入对7家上市企业的R&D投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东莞市政府的R&D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对企业的R&D支出产生显著的杠杆效应,反而有部分对企业的R&D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鉴于R&D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R&D的会计问题亟待重视。介绍了R&D的现有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西方实证研究对我们的启示,在对R&D会计政策进行了规范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制定R&D会计政策时,以推动科技进步,刺激企业R&D投入为价值取向;在R&D支出上,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适当分离;将R&D投入作为考核经营者业绩的重要指标;强化R&D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4.
在熊彼特开创了企业规模与R&D的关系之讨论后,众多学者对R&D投入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他们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具体产业。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石油企业R&D投入的主要因素,它们包括公司规模、油价、资产结构和上游业务在公司业务中的比重。最后,通过引入Shell公司的数据,计算了各因素R&D费用的关联程度,并建立了由这些因素构成的GM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工业界、科技界讨论研究开发经费(即R&D投入)应在本世纪末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1.5%,企业R&D应是全社会研究开发的主体时,西方工业强国的R&D管理与视野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大型工业企业的海外R&D投入逐年增加,本国的中心实验室更多地担负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0—2015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补助与R&D研发数据,分析了中国供给侧改革中创新驱动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与策略选择的引导激励效果。研究发现:随着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企业进行R&D研发投入的意愿得到加强,开始偏好长期研发投入。创新补贴认定与考核标准相关政策机制落地,地方政府的无效创新补贴激励机制被抑制。在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对创新长期驱动与短期经济效益进行理性权衡抉择,减少了外观设计专利等策略性创新成果的产出。本文进一步通过对产权性质分组还发现:供给侧改革后,国有企业创新产出激励最为突出,大幅度增加了专利的申请。而民营企业则通过扩大长期研发项目的投入和聘用储备技术人员,为下一阶段的创新研发作铺垫。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研究了政府R&D投入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首先,本文在全面系统地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成体系的基础上,依据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16个指标,建立了一个全面、系统、可行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从2009年到2015年安徽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评估.其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1)政府R&D投入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提升作用;(2)政府R&D投入补贴在一定强度下对企业R&D投入不但没有挤出作用,还有促进作用等两个结论.最后,我们结合政府R&D投入补贴的作用机理,对政府R&D投入补贴的效率最大化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为基础,检验了标准化对企业R&D投入倾向的影响。理论上,标准化既可能促进也可能制约创新。而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标准化总体上显著提高了企业的R&D强度。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相较于竞争对手的标准制定活动,企业自身参与标准制定对R&D的激励效果更大,并且这种影响在大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此外,本文还发现,标准制定企业之间虽然相互施加了创新约束效应,但这种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创新在我国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我国大部分行业都是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结构,探讨究竟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更利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本文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报名,国有企业比重高的行业整体创新投入比重越低,国企R&D强度高于私企主要在于其规模较大,而且国企的创新效率要明细低于私有企业.  相似文献   

10.
政府对企业R&D资助的方式及利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府投入对企业R&D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政府资助企业R&D活动的各种方式以及不同资助方式的利弊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面向 2 1世纪的中国能源R&D的政策问题。主要研究评价能源R&D资源投入与配置 ;同时也对能源R8D的计划管理进行了政策分析 ,因为能源R&D计划的目标是促进能源R&D成果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技政策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媒体对美国的科技政策已有很多报道。但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从宏观上对美国科技政策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描述,这个工作似乎还没有人做过。本文即尝试之。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建立在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政府和企业的利益界限分明,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压倒性力量,政府则维护基本的社会体制,并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起关键作用。在过去两年中,产业界研究与开发(R&D)实际投入占全美R&D实际投入的2/3强。1999年,全美1000家最大的企业,其科技投入占销售额的4.3%,科技投入占利润的42.8%。…  相似文献   

13.
在利用全国全社会R&D资源清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R&D投入的情况进行总体描述,试图重点研究和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国家R&D资源投入模式一般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政府主导型R&D投入模式的特征与效率;二是以中国加入WTO后为背景,分析为提高政府R&D投入效率而进行的相关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周国红  陆立军 《经济地理》2005,25(4):453-457,452
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和企业R&D投入水平、科技人员比例等有关,而且和各种与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学习有关.在对1,639家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区域学习、R&D投入等因素在内的企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结果显示,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要素成本的高低和资金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本地是否具有知识的吸收、转化和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市场中介组织、政府等的合作与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不比企业R&D投入小.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所建立起来的模型表明,区域学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经济越发达的区域,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对区域学习的依赖性越强.  相似文献   

15.
采用灰色GM(1,1)模型,以2014—2020年广西R&D投入强度数据为样本数列,对广西2021—2030年R&D投入强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广西R&D投入强度将从2020年的0.78%增加至2030年的1.278 7%,年平均增长值为0.049 9%,但与我国R&D投入强度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广西R&D投入强度将于2025年突破1%达到1.009 2%,实现逻辑斯蒂曲线第一个拐点的跨越,其后增长符合国际R&D强度增长模式,呈现“S型”增长。但同时也发现,广西R&D投入强度滞后于广西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利于科技创新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据此,就如何提升广西R&D投入强度,提出四点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企业R&D活动的计量经济分析专利成果产出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种投入产出关系,其直接投入基本要素为经费和人力,产出为专利成果。考虑到专利成果的这种投入产出关系,则我们尝试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对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和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同专利申请数的关系进行模拟。C  相似文献   

17.
黄鲁成  李阳 《经济论坛》2004,(19):105-106
一、德国企业的R&D国际化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企业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利用R&D资源,开展R&D国际化活动的“三极”。而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和科技的领头羊之一,其在推动自身企业R&D国际化的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近年,德国政府加大了其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重大航天计划等领域的R&D资金投入,促使德国企业增强了自身的R&D国际化能力,更加适应于全球化进程。在德国,国家R&D支出总额的大约3/4用于企业的R&D际化:一方面,是在德国的外国企业的R&D支出额(占到了德R&D支出总额的26%);另一方面,是在德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依据技术国际收支(TBP)统计数据及R&D经费投入数据,分析了世界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况,以及国内R&D经费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的关系,并结合我国技术贸易的状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际工业全要素R&D效率和影响因素:1999-2007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建立全要素R&D效率估算框架,对1999-2007年省级大中型工业全要素R&D效率及其组成全要素R&D资本效率和全要素R&D人员效率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大中型工业全要素R&D效率和全要素R&D资本效率除了在2002-2003年出现下降以外,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并且保持东部>中部>西部;全要素R&D人员效率在2005年以后呈东部>西部>中部;要素禀赋和产权变量是促进全要素R&D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企业规模扩大和R&D投入则起了抑制作用;R&D投入与FDI的交互项对全要素R&D效率的提高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要介绍第三代R&D管理,就不得不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第一代和第二代R&D管理。第一代R&D管理 第一代大型企业的R&D管理始自1950年和60年代早期,其基本特征是企业最高领导虽然重视R&D,但是并不具体了解R&D的工作目标。换言之,谁来做R&D工作、什么时候做、为什么做、怎么做与企业的全盘经营是脱离的。企业主管不懂科研,把R&D部门作为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