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检验近年来我国迅速增长的OFDI是否获取了来自投资东道国的逆向技术溢出,本文运用我国2004-201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和"国际R&D溢出模型"的动态形式,实证分析了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现阶段OFDI传导的国际R&D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正向影响,但逆向技术溢出的产生有一定的时滞性;分区域的回归结果表明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东、中、西部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依次减弱;国内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3-2008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及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对外投资传导的国际R&D对国内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无显著正向影响,对外投资的积极逆向溢出效应还未显现。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对外投资对我国各省区的逆向溢出存在明显差异,对外投资显著促进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无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的高水平人力资本显著提升了对外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技术寻求型OFDI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使得OFDI渠道的逆向技术溢出议题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由于在技术和研发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如何通过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国内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命题。文章从我国企业OFDI动机探讨等五个方面,对现有相关研究最新动态进行述评,并基于此就该问题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作为经济正在迅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国内企业逐渐在海外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而国内的学者也将研究目光集中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上,意图探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对本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了促进作用。本文将从OFDI逆向技术溢出机理、实证分析结果和政策建议等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OFDI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OFDI逆向技术溢出理论已成为FDI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进展之一。发展中国家OFDI与传统的FDI发生动因最为显著不同的是追求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由于技术溢出本身的复杂性及难测性,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没有定论,显得扑朔迷离。文章主要从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视角,对国内研究脉络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实现机制及实证研究技术手段比较等方面文献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国内R&D、国际技术溢出及其就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国内R&D和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自主创新对总就业具有创造作用,引进技术偏向高人力资本,增加我国的高人力资本溢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获取动力不足,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可以促进我国就业并且使收入分配趋向均等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和比较了以跨国人口流动作为非嵌入式渠道与四种嵌入式渠道在国际R&D溢出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移民作为一种非嵌入式渠道对国际R&D溢出地理范围具有决定性作用;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渠道对国际R&D溢出弹性的作用远大于贸易和FDI等嵌入式渠道的作用,而非嵌入式渠道与嵌入式渠道的交叉关系并没有一致性的结果。本文最后呼吁通过更为开放的人口流动政策促进国际R&D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技术溢出效应是指企业研发的技术成果由于外部性等原因导致其他企业可以不需花费成本得到及使用。本文主要研究了技术溢出对于企业R&D研发投入的影响,因为R&D研发需要巨大投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以及高回报的特点,同时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导致其他厂商可以无成本获得研发厂商的研发成果。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企业之间的研发博弈就更为复杂,本文就经济外部性,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热潮,分析其技术溢出的影响因子更好地促进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首先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两个层面理论分析其影响因子,然后根据统计年鉴1999年~2000年的相关数据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低碳经济兴起和开放经济发展,探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制造业碳减排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7-2019年制造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和碳排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制造业碳排放具有非线性“倒U型”关系,人力资本水平和营商环境会影响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制造业碳排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刘乃慈 《现代商业》2012,(25):82-84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不断推动,要求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进程中来。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国际间贸易和引入外商投资的同时也逐渐开展了许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以寻求技术上的进步和产业上的升级。本文利用1978-2008年度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实证检验模型,借以论证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我国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ODI、逆向技术溢出与吸收能力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直接投资(ODI)是国际技术溢出与扩散的又一重要渠道。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投资母国企业技术进步已成为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在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与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三个方面对逆向技术溢出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总结了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理论体系,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检验我国OFDI是否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产生的条件,运用我国20042010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和"国际R&D溢出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现阶段OFDI渠道获得的国际R&D并未显著提升我国的TFP。然后考察了6个衡量母国吸收能力的指标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经济开放度和研发强度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没有起作用;技术差距和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一条重要渠道。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一些研究。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逆向技术溢出的具体途径或机制以及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并作简要述评,最后展望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从国际R&D溢出最大化的角度,发现我国应优先加强非食用原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商品的进口,与规划中提出的进口商品方向性安排相一致,但与之强调的"传统市场比重稳中有降、新兴市场快速增长"不同,我国仍应加大从欧洲地区进口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跻身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能否促进中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3-2010年中国OFDI与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层面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分析发现:无论在行业层面还是产品层面,OFDI逆向技术溢出均促进了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基本结论,即OFDI可能成为中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促进效应在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较为显著,但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并不显著.基于此,在当前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下,如何推动企业有重点地“走出去”,与发达国家建立深入的技术战略联盟,进而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萍 《商》2014,(14):192-192,188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对外直接投资(ODI)成为我国获取国际技术溢出与扩散的又一重要渠道。在结合国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与逆向技术溢出门槛效应两个方面对逆向技术溢出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贸易结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R&D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贸易结构与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扩展了Coe和Helpman模型,并通过面板数据研究了APEC17个成员的生产率增长,得出了以下结论:(1)高R&D投入显著促进了其生产率的增长,低R&D投入未能显著促进其生产率的增长;(2)货物贸易R&D溢出渠道未能促进本国生产率的提高,而服务贸易R&D溢出渠道则促进了本国生产率的提高;(3)知识产权保护的直接效应不利于生产率的增长;(4)知识产权保护与本国R&D的协同效应显著地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其与货物贸易R&D溢出的协同效应未能显著促进生产率的增长,与服务贸易R&D溢出的协同效应总体而言促进生产率的增长,但是对发展中经济体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