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技术进步就业挤出效应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就业挤出效应进行测度推导,选取劳动密集度等5个变量对产业技术特征作描述性度量,在此基础上建立挤出效应的产业技术因素影响模型,利用我国制造业25个细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度对就业挤出效应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通过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力投入,进而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却并不总是正的,即同时存在挤出就业和促进就业两方面的效应.挤出效应包括节约劳动和引起的人口"相对过剩";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成本取得更多的利润和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又促进了就业.发展适用的技术、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防止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利用动态生产函数测算1993-2008年我国制造业及其25个三位数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的就业有短暂挤出效应,中长期则存在正效应,资本深化导致了制造业就业弹性的下降,应积极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发展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增加就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中不同技术含量行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回答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调整如何引起企业生产要素结构调整,在补偿效应和挤出效应两方面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2018年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对前期已享受过50%扣除比例企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加计扣除政策调整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资本劳动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政策调整对资本要素具有补偿效应,对劳动要素的补偿效应强于挤出效应,短期可以增加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创新环境好的东部地区企业、创新动力大的民营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受政策的影响显著,但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中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也有可能带来创造效应;在生产使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有可能引起单个企业或部门就业量的相对甚至绝对减少,但从全社会来说,则取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与挤出效应的比较;在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增长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对就业绝对量的影响取决于使用价值量的增加所引起的就业增加量、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的比较。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和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我们在认识、行动和政策上必须坚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前提下妥善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6.
黄赜琳 《财经研究》2006,32(6):98-109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笔者把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引入H-O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调整、劳动力有限流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收入变动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要素收入分配与贸易商品要素密集度转变存在密切联系,劳动所有者收入下降是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结果;资本深化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所有者;作为一个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贸易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出现和要素密集度背离的现象,原因是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扭曲和产品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三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计量模型,利用中国1990~2011年间的宏观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认为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既有增加效应又有挤出效应,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有二重性作用,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与产业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据此从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和延长中国劳动力红利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永林  李立委 《技术经济》2011,30(10):33-39
在分析技术进步对产业增长作用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将技术进步导致的规模效应置于技术进步效应中,并把技术进步效应分解为技术进步的纯产出效应和规模效应。构建了修正的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基于1998—2008年全国22个地区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北京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北京高技术产业及五大行业的技术进步效应值及其分解值,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引入交互项进一步说明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促进效应,而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区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条件下,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在追求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1.
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政府支出引进效用函数之中,建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研究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发现: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主要与消费者风险规避系数有关;中国的政府支出增加促进就业,技术进步抑制就业。同时利用中国的1978-2004年政府支出、技术水平以及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就业量与政府支出、生产技术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政府支出对就业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考察地区就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各地区就业产生负向影响,同时对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别: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第一、三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为优化地区就业结构,应在加快技术进步的同时,选择适合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引入交互项进一步说明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促进效应,而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区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条件下,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在追求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迅猛增长,2003年后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为90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据国外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影响;我国学者也从技能取向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本文将利用Aghion和P·Howitt(1994)等人提出的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原理,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分析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机制,利用回归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影响情况,并对这种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就业效应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既有负的冲击效应,又有正的补偿效应,二者在各个行业的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强势不同,从而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存在差异。本文利用1999—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基于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算法来分解技术进步就业总效应,可以发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就业创造效应带来的就业增加,可以补偿就业冲击效应带来的就业损失,因此,就业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  相似文献   

16.
笔者依据2005年~201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从国内投资、产出及就业等视角来判断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商贸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国和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和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对产出产生挤入效应;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和产出产生挤入效应、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西部地区外商直接对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对产出和就业产生挤入效用.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商贸服务业产业安全构成威胁,但不同区域、不同视角的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不同参与国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工资收入差距效应.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是影响我国工资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会扩大我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行业技术进步同样会扩大工资收入差距,但前者的工资收入差距扩大效应显著高于后者;当考虑行业要素密集度差异时,无论是国际垂直专业化还是行业技术进步在资本相对密集的行业都要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偏向是资源要素配置特征的一种表现,考察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及其成因,对于优化技术创新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要素价格扭曲和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类指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因素体系.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这将对收入分配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且扭曲程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受到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其中技术创新模式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3%,可见引进型技术创新模式会加重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因而,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必由之举.  相似文献   

19.
杨翔  马佳丽 《当代经济》2021,(10):12-15
资本和劳动的有效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中国30个地区1998-2018年的资本劳动比的演变趋势及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本深化的区域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一是中国各地区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本深化特征,东部地区的资本深化程度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资本深化具有趋同性.二是资本深化和工资上升对就业存在"挤出"效应,但不同地区呈现出的效果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资本深化的就业"挤出"效应远大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笔者利用投入产出表以及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对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及工薪差距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工业行业国际服务外包促进了就业,并且扩大了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薪差距.当考虑行业要素密集度差异时,国际服务外包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和工薪差距均有正向扩大作用,但在资本密集型行业这种扩展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