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田云 《华商》2008,(4):19-19
一、金融监管的定义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依据金融法律、法规和出于维护社会公众的目的,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规制和约束,促使其依法稳健运行的一系列行为。我国金融监管正在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中央银行不再是金融监管的核心,而由非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进行金融监管。狭义的金融监管仅指一国政  相似文献   

2.
一、“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一行三会”是我国最基本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三会”即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其中,央行承担总调度的责任,三会的设置通过权力的制约平衡机制而来,相互约束,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3.
廖承红 《中国市场》2014,(51):26-27
一个国家,金融监管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与该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了由央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并进的分业监管模式。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存在多部门监管导致部门间协调难度大,监管效率低,存在监管盲区等问题。借鉴美国经验,中国未来的金融监管模式,也应考虑与时俱进,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4.
在金融全球化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挑战,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的监管体系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我国应采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方式,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混业经营的要求。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总揽性的最高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5.
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协调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采取分业监管的模式,从中国人民银行中逐步将监管职权划分到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三大机构。但是当前的金融监管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有必要立足于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剔除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为金融监管的优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2003年初,银监会的成立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使人民银行在三次变革后仅仅保留了其货币政策的职能。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银监会主要负责银行业的监管,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和十大股份制银行,以及规模不一的各地近百家地方金融机构;保监会负责保险业的监管;证监会负责证券业的监管;而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职能。  相似文献   

7.
李新华 《大经贸》2003,(6):34-37
在"非典"的阴影下,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低调举行,原订一整天的会缩短至半天.即便如此,金融界高层依然悉数到场.当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主席刘明康、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主席尚福林、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先后走上论坛主席台的时候,引来与会者瞩目:这是有着金融业监管"三驾马车"之誉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位主席首次集体亮相,其传递的信息,颇令人玩味.  相似文献   

8.
金融混业监管趋势、金融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金融开放下对标国际高标准等均对国内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合围之势,传统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责任混淆不清、滞后性和系统性风险明显,也难以适应新常态下金融深化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需要。本文详细阐述了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的动因,着力分析传统"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及其弊病,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起草的合作监管《备忘录》被看作过是在探索未来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模式。混业经营能够为投资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投资将从中获得更多益处,但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完全的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10.
李潞 《商场现代化》2016,(13):140-141
近年来,金融监管和金融经营体系不匹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很难顺应金融混业的形势,导致出现了多次流动性危机,金融监管体制亟待改革,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监管框架,从而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国外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在中国金融市场特点与结构的基础之上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金融业事实上已经进入混业经营时代,而我国金融监管执行的是"一行三会"的专业化分工监管体制,存在与金融实践不一致、监管过度与监管空自并存、难以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等弊端。建议应该借鉴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变机构监管为功能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与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2.
宗杰 《北方经贸》2007,(8):107-108
2003年4月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行使银行监督管理职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规定了银监会的职能,使其对银行业的监督有法可依。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上,决策层表示将切实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本文对新形式下银行业监管问题提出了建议,并提出从长远看来,银监会所扮演的将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角色。  相似文献   

13.
事件/政策     
金融输血文化产业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是近年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个宏观金融政策指导文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衍生金融交易监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特征是分业监管。07年次级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顺势对金融监管做出了重大调整,中国"三行一会"的金融监管模式逐渐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除了美国的模式,英、日的监管模式同样值得借鉴。在原来分业监管的条件下应该引入混业监管的一些制度。判断一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它能否保证该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以及能否适应该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媒体对于4月20日召开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高级论坛”给予很高的评价。众多的经济学家,外贸人才聚在一起,当刘明康、尚福林、吴定富一起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时,与会的听众不断地发出议论声,“这是在新的中国金融监管框架形成后,身为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主席第一次公开集体亮相”。他们发表了对金融市场的看法,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其目的就是——  相似文献   

16.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监管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历经统一监管到分业监管后,在混合经营的趋势下必须加强和完善现有金融监管体制,健全和强化分类监管体制下的监管协调机制,选择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从而打造一个高效、稳健、科学、规范和流程顺畅、监管有力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金融衍生产品系统性风险的存在种类,提出各种风险的应对措施以有效地减弱风险带来的影响。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现行以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及其派驻机构为主体,与外汇管理局、保监会等多个机构共同实施的管理机制,但与此同时自律监管也十分重要,这也使得定量分析风险的方法越来越盛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美国最近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制度框架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评介;并从六个方面提出我国加强金融监管改革的建议主张:一是金融监管体制的模式必须与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相适应;二是金融机构进行经营活动一定应审慎经营;三是加强创新金融工具的监管;四是强化和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五是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六是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的金融业正处于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然而,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模式仍然是采用"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本文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包括中国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在内的当今国际三种主流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探讨中国金融业在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现有金融监管模式面临的问题,得出结论:分业监管模式不适合混业经营的趋势,将会被统一监管模式取代。最后,本文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模式作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十年间,我国开启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及重新组建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形成"一委一行二会"的新金融监管框架。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具有渐进性和强制性特征,有利于减少新制度推行的摩擦阻力,但增加了强制性手段的制度惯性。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是历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先驱,其面临的改革阻力最大,遗留的滞后理念和历史痕迹最多。银行业监管体制受计划经济时期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惯性影响,注重机构监管和主体立法,较为严格的准入门槛限制了银行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信贷市场的多层次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行银行业监管体制未能明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权责,难以应对综合经营,无法满足多层次信贷需求,已落后于新的金融经营体制和监管体制。在金融监管体制新动态下,银行业监管体制应积极回应市场需求,打破不利的制度惯性,吸收功能监管理念,建立金融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和金融研究院,并实行分级差异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