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介绍了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了中德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师资队伍、学生实践环节的异同,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模式与经验,为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带来启示。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其对“卓越管理工程师”培养所作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随着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高校在教育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以某高校为例,研究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在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和问卷访谈的基础上,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依托平衡计分卡法,构建基于财务指标、学生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及教师学习和发展指标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绩效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选取国内某高校工程管理学科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托智慧教育工程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高校在教育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以某高校为例,研究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在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和问卷访谈的基础上,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依托平衡计分卡法,构建基于财务指标、学生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及教师学习和发展指标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绩效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选取国内某高校工程管理学科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托智慧教育工程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3,(9)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采取兼顾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工程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打造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数学人才。以学生成长为主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别从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讨论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一些可行方法,为探索一般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工业工程这一学科在我国高校中开设的比较晚,所以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准备还有所不足,以往这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待到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发现自身实践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这无异于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无用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尽快解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尚敏 《经济师》2009,(9):114-115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从高校实验项目现状着手,论述了PART评价工具在高校实验项目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设规模投资的迅速增长,我国对工程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的建设事业输送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介绍了该校的人才培养具体措施,并对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一般高等院校应立足人才培养定位,加强人际关系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毕业设计环节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海西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尝试从企业需求和高校培养的角度出发,找出现有的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所存在的问题,为提出符合制造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研究得出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技能实践、社会实践模式、综合素质培养上进行改进,进而提出了项目驱动式校企合作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会计学专业为案例,着重分析了实践能力的社会需求,主要有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当今人才培养中暴露出课程设置不合理、市场迎合度不高、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矛盾,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培养模式改革、综合素质提升等角度重新构建经济管理专业大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必须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通才"教育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专业设置过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通才"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并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我省看,省委、省政府对高教改革非常重视,分两批将省内15所高校合并组建成5所高校,优化了资源配置,各校…  相似文献   

11.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国际旅游岛政策的出台及其为海南酒店业带来的机遇,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和需求,培养实践与理论兼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以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为例,综合考虑国际旅游岛对酒店行业的影响,阐述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以及未来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齐力 《经济师》2012,(5):83-84,86
近年来,面临经济市场化和高校教育大众化趋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框架"为缓解就业提供了有益帮助,英国的"三位一体"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在提升就业率方面获得了成功。英美经验为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文章借鉴国际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陈婷  董治国  何守超  黄澍  张健  薛瑶 《经济师》2012,(4):126-128
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思考。文章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08级本三班与温州迦达外贸有限公司合作创立"小温商外贸有限责任公司"及09级本二班与温州斯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创立"温州帕维尔五金外贸工作室"为例,对"班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解析,并对"班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意义及"班企合作"模式如何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样化人才培养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顺应时代需求人才的积极选择。以市场营销专业为改革试点对多样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运行管理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探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芦蕊 《经济研究导刊》2011,(22):280-281
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管理实践技能,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面临的重要问题。结合建设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际,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应从青年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流、软件教学等三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6.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着眼于广义的工程管理,属交叉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学习方式多为在职学习,其人才培养模式宜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以国际工程管理认证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与学科交叉,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规范教学管理与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酒店业发展,在酒店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和实践了多种模式,提出了“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模式.本文在对“订单式培养”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评析的基础上,以苏州卫生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目标、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和实践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8.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懂技术的管理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全球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社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本文依据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理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各要素、过程和环节国际化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指出不足,为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立春 《经济师》2011,(8):94-95
文章通过对今年来创业教育实践的总结和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三阶段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认为通过该创业教育模式能够将学生所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的经济、管理、环境、文化、艺术类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实现工程类高校复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任艳胜  赵晓杰 《经贸实践》2016,(15):148-149
伴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等,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在工程管理专业不断改革过程中,地方师范院校工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研究从当前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出发,分析了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并以江西师范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解决相关问题的人才培养策略实践探索进行总结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