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USPTO的中国专利数据,从产业共性技术的特征识别与测度视角,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专利的技术价值与外部溢出效应,但其对企业专利技术基础性及关联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整体促进作用不明显;产学研合作更能促进大规模企业在自身知识和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而对小规模企业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效应则不显著;不同行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生物技术领域专利为例,采用共性技术专利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专利的研发供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产学研合作共性技术研发明显优于企业单独研发形式。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积极作用,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技术领域专利为例,采用共性技术专利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专利的研发供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产学研合作共性技术研发明显优于企业单独研发形式。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积极作用,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选取我国2015-2017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在考察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并依据企业产权、所属行业和所在地区异质性进行分组检验。研究发现:①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②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双重门槛效应,且当政府补贴力度介于0~0.000 5之间时,补贴效果最优;③基于企业产权、所属行业和所在地区的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政府补贴仍对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抑制作用,但门槛效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产业共性技术是在多个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产业产生深刻影响的技术,合适的组织模式是实现产业共性技术成功研发和扩散的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协同创新背景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是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新型组织模式,这些创新组织模式涉及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类主体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模式的实施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还需要与区域、行业的产业发展特色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它是生产、科学和技术三方互动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袭著燕  马春华  李星洲 《技术经济》2011,30(11):17-22,83
利用1998—2008年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及4个分行业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山东省产业创新中技术进步因素对产业产值增加的贡献以及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从山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体来看,山东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对产业产出的贡献明显低于资本投入,甚至低于劳动力投入;山东省产业创新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山东省的产业创新路径是一种技术改造模式,即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升级换代,提高质量效益,从而引起工业体系的变化;在资金投入指标中,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新产品开发费用对科技进步有显著影响;在劳动力投入指标中,只有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与技术进步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但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企业办科技机构科技人员数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二期滞后,说明山东省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专利计量分析方法,选取美、日、韩3个手机产业强国为标杆,对中国手机产业技术优势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从USPTO专利库中获取手机产业相关专利数据,对中、美、日、韩4国在手机技术领域的RTA、FGSI和CV值进行测定,并绘制相应的FGSI-RAT技术象限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国际手机产业标杆国相比,中国手机产业在光学、半导体器件等技术领域存在技术优势,日、韩为中国手机产业发展中的主要参考学习与竞争对象,而美国表现出的疲态可为中国手机产业未来发展与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生产率的增长一方面来自于劳动和资本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来自于效率和技术进步,而后者正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正规或非正规的研发投资以及大量的未被测量的科学和其它知识外溢的贡献。利用全部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样本,测算了创新投资的收益率水平,考察了创新投资对全部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全部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生产率的提高,接受来自产业外、公共部门等不同创新投资来源外溢影响的程度,发现行业外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的生产率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德国联邦政府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政策措施.各类企业已成为德国研发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研发创新投入的主要力量.围绕德国联邦政府支持企业私营部门研发创新及促进产学研合作相关政策开展了综合研究,并对其主要内容和特色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12.
张宇  蒋殿春 《财经研究》2008,34(1):72-82
文章首先对FDI、东道国产业集聚和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的关系;再利用DEA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对我国相关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FDI在其中的作用。检验结果显示,FDI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地理集聚,并由此推进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而且,这一效应在高技术行业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14.
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海归技术溢出、产业集聚与东道国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了海归技术溢出对中国产业集聚影响及海归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对中国产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海归技术溢出对中国产业地理集聚具有积极影响,海归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互动促进了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该效应在不同集聚度行业和不同技术层次行业差异显著,其在高技术行业和高集聚度行业中的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技术融合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合作研发和技术交易是常见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的技术融合影响因素,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构建组织-技术多层网络模型,从技术异质性和创新能力异质性两个维度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组织合作伙伴异质性对技术融合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合作研发模式下,技术异质性、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在技术交易模式下,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技术异质性不利于技术融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我国29个省份制造业19个二位数行业2005—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效应对产业国际化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与行业特性、区域特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样本来看,专业化经济对产业国际化具有显著正影响;而竞争效应和多样化集聚效应对产业国际化具有负效应。不同行业的影响方向、大小及机理与行业特性高度相关;专业化集聚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化的正效应要大于劳动密集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劳动拥挤效应。  相似文献   

17.
方荣贵  王敏 《技术经济》2010,29(11):47-54
本文以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半导体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联盟VLSI、SE-MATECH和IMEC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比较分析,结合不同联盟形成的产业环境和政策背景,总结出三家联盟在服务对象、组织结构与模式、研发投入、研发与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联盟的组建和运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数字经济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是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转变、数量型增长模式向质量型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采用2013—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在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应趋于减弱;数字经济发展会强化企业家精神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边际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和行业异质性,东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更能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共性技术的R&D竞争、R&D卡特尔、RJV(ResearchJointVenture)竞争3种基本研发组织模式;在考虑投入溢出和成果溢出共存、溢出总量随时间T变化的基础上,引入研发风险率函数,通过对各组织模式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R&D投资率进行比较,总结出更适合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的组织模式。结果表明:市场机制下,企业不一定会选择RJV;从社会福利角度,RJV产生的社会剩余大于R&D卡特尔和R&D竞争模式的社会剩余;为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应引导企业形成RJV。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机理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路径.产业共性技术通过内部支撑效应、外溢扩散效应及网络互补效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企业专有技术研发与创新.基于对浙江267家装备制造企业横截面数据的Tobit删失回归分析,为产业共性技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与效应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