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成因的分析,得出结论,政府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缓解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文章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中国FDI发展现状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双顺差"的结构变化基础上,探讨FDI流入对"双顺差"结构产生的影响,得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最后从贸易政策和利用FDI政策两大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浅谈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萌 《企业导报》2009,(4):55-56
近些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持续双顺差的状况并在继续扩大,本文引用近10年的数据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及利弊,最后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薛佳 《价值工程》2011,30(22):145-145
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出的异常独特的结构特征,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双顺差,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重视,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呈现的特点,提出我国双顺差妥善处理的对策构建。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分析双顺差的成因、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将从外商直接投资、居民高储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均大幅增长,多年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最近美国在G20会议上即将大额贸易顺差看作汇率低估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进行分析,追溯顺差的深层根源,对加工贸易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经济界》2005,(3):58-58
国家外汇管理局4月22日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86.59亿美元,同比增长50%。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5,933.93亿美元,货物进口5,344.10亿美元,顺差589.8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624.34亿美元,支出721.33亿美元,逆差96.99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205.44亿美元,支出240.67亿美元,逆差35.23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243.26亿美元,支出14.28亿美元,顺差228.98亿美元。2004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10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0%…  相似文献   

9.
张丽 《价值工程》2006,25(10):131-134
国际收支平衡表不仅综合记载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的情况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消长对比情况,而且还集中反映了该国的经济类型和经济结构。2005年,中国的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具有鲜明特色.透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问题所在,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均大幅增长,多年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最近美国在G20会议上即将大额贸易顺差看作汇率低估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各个项目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降低顺差,有效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为缓解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重点取向应是解决扩大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发展资本市场、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和证券投资方面转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总赤字的积累达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点。无论是单纯的古典财政理论还是新凯恩斯主义教条,都难以得出积极财政政策对未来宏观经济启示的结论。我国的财政政策应放在经济转轨的背景下考察。随着后扩张性时期的到来,财政政策面临空洞化趋势。进行政策调整,提高宏观经济适应性将成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济周期波动的国际传导与宏观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讨了国际经济周期波动原因的前提下,阐明了经济周期波动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传导机制,分析了国际经济周期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联性问题。最后指出,当前应当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周期的变动,积极拓宽宏观政策分析的国际视角,并努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扩大内需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高烧不退”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负”。尽管中央政府针对高房价展开了“暴风骤雨”般的密集调控,然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社会上甚至形成了一种“越调越涨”的心理预期。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陷入“越调越涨”的怪圈中,行政体制不合理是其外部制约因素,而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选择和调控方式不当则是政策本身的缺陷。鉴于此,厘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基本目标及内涵,根据调控政策环境的变化,科学、灵活地对政策目标进行选择与平衡,是保证房地产政策调控有效性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高烧不退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负。尽管中央政府针对高房价展开了暴风骤雨般的密集调控,然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社会上甚至形成了一种越调越涨的心理预期。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陷入越调越涨的怪圈中,行政体制不合理是其外部制约因素,而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选择和调控方式不当则是政策本身的缺陷。鉴于此,厘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基本目标及内涵,根据调控政策环境的变化,科学、灵活地对政策目标进行选择与平衡,是保证房地产政策调控有效性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参数不稳定的情况下考察利差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信息作用,并分析包含利差的混合货币政策规则。基于贝叶斯区制转移模型(MSBVAR)的分析发现: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有影响,宏观经济波动使得利差的信息作用存在参数不稳定性,在经济下行时对经济增长有负向信号作用。信用利差对通胀的预测作用比期限利差对通胀的预测作用更强。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都在货币政策规则中有参数不稳定性的信息作用。  相似文献   

17.
鹿玲玲 《价值工程》2007,26(7):145-147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作为协调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转移支付制度还很不完善,距离公共财政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调整财政资源在地区间的不均衡,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转移支付是协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手段,其目标是实现各地区间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致均等。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0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外部环境恶化、国内周期性调整进一步深化等多重压力,但在宏观经济政策一揽子计划的强力刺激下,成功终止了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加速下滑的态势,开始步入"止跌触底→结构分化→底部振荡→前期复苏"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石油价格冲击与宏观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讨论石油价格冲击的传导机制,然后考察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非对称性影响,并分析石油价格上升的货币政策含义,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