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表现之一便是民族学校的课程。民族学校的课程除了具有普通学校课程的共性之外,还在民族学校教育中发挥了特殊的职能和作用,对此可以作多维解读。一是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民族学校课程发挥了"先行组织者"的职能;二是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角度而言,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发挥了不同民族学生相互交流中介的职能;三是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民族学校的课程又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整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在于多元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消弱民族精神的凝聚力,瓦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而我们在关键的海外研修领域未能很好地贯彻价值观教育。对此,我们必须采取系统化、针对性的策略。为应对多元文化下对价值观教育的挑战,我们需要确立"以人为本""多元和主导相统一"的新理念;为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确立打造主流价值观的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于先进文化的辨识能力,加强文化监管;为弥补海外研修方面的教育不足,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整合海外教育资源,发挥学生党员的自组织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民族教育没有与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而也无法满足民族地区民生改善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教育没有树立内生发展的价值导向,从而忽视了教育与区域的嵌入式关系。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内生发展不是为了发展的手段,而是以各自的环境与文化为基盘,并为每个人所期待的社会发展形式,是自律地再创造传统的过程,是基于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和谐共生。相应地,民族教育也就理应成为以内生发展为根据与指归的教育。一方面,民族教育扎根于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并与外来的知识、技术、制度等相照合。另一方面,民族教育意在培养能够担负起本地区内生发展任务的、具有相应文化水准与自治能力的人才,而这就要求在民族地区积极发挥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面临传统文化地位受到挑战、传统教育方式效果被削弱等问题。必须从求真求实的原则出发,正视传统文化的不足,借鉴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新文化;更新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进行教育形式的现代转换;扩展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而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在多元文化发展成为趋势的今天,教师的文化使命和其独特的角色决定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师的文化自觉。面临多元文化的教育浪潮,教师在认识和理解之余要不失清醒,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积极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为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教育实践出发考察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合成为教育内容。从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出发,按照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四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包含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经典,作为知识形式存在的传统生活与社会常识,与人类的创作、制作有关的传统技艺,以个人行为为载体的传统道德等四大类内容。这几类传统文化内容从不同方面承担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同使命,构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韩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并在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塑造民族精神方面取得成功。通过中韩大学生文化态度的对比,学校德育应将民族传统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将经典文化贯穿教育始终,要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把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在兼融东西古今德育之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自身珍视传统、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文章以民族传统文化入手,通过对小学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思考分析,提出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进行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年轻,充满朝气与活力,处在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很强;他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责任和使命要求他们必须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自身审美意识而言,由于社会环境影响、教育缺失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原因,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随意、放纵、甚至追求怪异等倾向。文章着重分析大学生审美能力现状,探讨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要立足民族高校实际,加强民族教育文化研究;要注意挖掘整理民族传统项目,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教育制度安排是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而教育制度的设计、完善和发展无不打上民族文化传统的烙印,这是各国教育制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分析教育制度的民族特性,并不是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中教育制度的孰优孰劣,而是想建立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多样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公民教育讨论必然涉及文化维度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公民教育更应该关注文化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遭遇了三种文化问题:在西方文化成为霸权文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西方公民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民族国家内部共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资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旅游凝视与民族地区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者的介入所导致的凝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文化与旅游,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出发,以旅游凝视理论为理论支撑,从民族地区文化的遗失到其创新与传播等方面得出旅游凝视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变迁的关系所在,同时民族地区文化在被凝视的背景下自身具有强烈的生产性,可以构建旅游凝视与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作用模型.旅游者的凝视是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4.
成为民族文化边界的标识性艺术形象具有民族认同以及划分民族边界的功能。依托民歌文化经由民间话语上升为国家话语而重构白妹形象为布依族标识性艺术形象,对于重新阐释和开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演变为布依族的文化品牌。民族交往与文化产业化运作为重构布依族白妹形象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5.
动漫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是宣传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以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边关文化为代表的广西地域文化资源,以动漫的形式去创意开发、加工、承栽、包装这些文化资源,塑造造型独特、风格鲜明、感染力强、大众喜闻乐见的动漫形象,将动漫产业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既可有效传播广西地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又可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民族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以德宏州为例,探析了民族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可实现民族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发展,推进民族旅游业升级转型;民族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面临创意环境较差、开发过度商业化、缺乏文化创意品牌、创意产权不明晰、创意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民族地区要创新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依靠技术革新,打造独特创意产品、创新产权制度,保护创意知识产权、构筑产业链,实现集群化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创意人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民族教育研究在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作用。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工作的原则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教育研究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动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坚持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传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有:民族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问题的深化研究,民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民族教育的特殊政策研究,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问题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研究,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教育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8.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日益成为边远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美国阿拉斯加土著学区的"文化数学项目",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并有机整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数学成绩。体现了一种"针对文化的学校教育"理念。边远民族地区农村课程开发,应当充分重视文化适切性和本土内源性,并与现代知识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9.
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是国家专为少数民族举办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主要在少数民族牧区、边远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设立,面向农村、牧区、边远山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民族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当前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生源问题、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离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将寄宿制学校之根扎于民族文化之中,不仅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认同水平,还要加快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速度,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家校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本土化:当代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双向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文化全球化必然会引发同民族本土文化的价值冲突,影响到当代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因此,正视和承认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态势,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地构建价值冲突的调适机制,才能发展民族本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