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迪  辛旼 《特区经济》2010,(6):251-252
从1990~2008年,19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双顺差"现象,延续时间之久,差额数值之大实属世界罕见。本文分别对中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出消费、税收、宏观经济政策、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双顺差"现象的根源所在,得出短期内"双顺差"现象不可能改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深入得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3.
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深入得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与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收支已经多年处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下,这是由我国对内对外的经济和国际贸易政策所决定的。"双顺差"在给我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政策改革调整的必要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谭浩俊 《产权导刊》2015,(12):79-80
央行于10月23日再次宣布"双降",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双降".从此次"双降"的具体情况来看,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调降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还对符合支持三农和小微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调降 50个基准点.更重要的是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可谓意图很多,释放的信号也很多. 事实也是如此,按照我国当前M2(广义货币)显示的市场流动性,应当说已经比较充裕,不需要再通过"双降"等释放流动性、补充流动性.但是,从国际经济形势以及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企业运行情况来看,还是需要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改善市场的流动性结构、市场资金分布状况以及资金运行效率的.尤其是融资成本,必须以"双降"等更加有力的手段,刺激和激励市场融资成本的降低.而且,金融改革的紧迫性,也需要通过"双降"等政策的调整来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国际收支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双顺差、日本经验及失衡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的双顺差:失衡与相互依赖",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在过去十六年中的十三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同时出现了盈余,也就是出现了双顺差.这是非常特殊的现象.首先,我从国别比较的角度来透视中国出现双顺差的独特性,然后分析中国的双顺差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中国的双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  相似文献   

8.
程英 《特区经济》2008,228(1):278-279
中国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个极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资源环境、金融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成本与风险,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文章提供了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意味着中国未能真正利用外国储蓄为国内投资提供融资支持,相反,中国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成为了资本输出国。文章分析了双顺差的本质以及国内储蓄-投资缺口同外汇储备变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双顺差的政策根源以及可持续性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双顺差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态势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华 《改革》2007,(9):39-43
从当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深化角度的研究表明,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持续国际收支双顺差及外汇储备激增的根源。持续双顺差的格局可能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作出政策调整:转变外贸政策;增加政府及公共支出,使国内储蓄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不断完善外汇储备制度,成立专门外汇投资公司。  相似文献   

11.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82年到1993年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结构发生逆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了长达13年(1998年除外)的持续"双顺差"。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十多年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双顺差乃至"三顺差",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国际经验看都属于特殊现象。为此,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实践为切入点,着重考察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的事实表现、特殊属性、发生根源和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方市场分割对中国企业实施跨区域整合战略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都迫切地需要中国企业实施横纵向整合战略建立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然而,中国现行的地方市场分割制度安排并不能够支撑中国企业做强主业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地方市场分割对中国企业实施跨区域横纵向整合战略的影响途径和作用机理,除了宏观的经济管理体制约束外,还体现在对企业实施横纵向整合战略所应具备的产业基础环境的培育和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对外开放30年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增加,尤其近15年一直高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发挥了巨大的制度效应,推动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发展,带动经济成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的中国道路。如今,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转型期,外商投资增长伴生的矛盾日益复杂,助长贸易失衡、流动性过剩,内外资企业竞争加剧、摩擦增加。展望未来,调整外资政策,在扩大开放中提高外商投资水平,将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唐慎 《改革》2005,(3):53-58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可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并行阶段、诱致性制度变迁阶段,每个阶段都与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对应叠合。开发区区域演进历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中国经济转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建立开发区就是利用新的获利机会诱致制度变迁,推动体制转换,是最典型的不触及存量结构的增量改革。  相似文献   

15.
Many recent studies claim that China has reached a Lewisian ‘turning poi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signalled by rising wages in urban areas and the exhaustion of rural surplus labour.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despite some evidence of rising nominal urban unskilled wages between 2000 and 2009, there is little in the data to suggest that this wage increase has been caused by unskilled labour shortages. China still has abundant under-employed workers with very low income in the rural sector. We argue that China's unique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induced barriers to migration have both prevented many rural workers from migrating to cities and also reduced the migrants' length of stay. We project that under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settings, the migrant stock could easily be doubled from the current 150 million to 300 million by increasing either the average length of migrant stay, or the migrant inflow, or both.  相似文献   

16.
民营孵化器已成为我国科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民营孵化器的发展成为近年来中国孵化器行业关注焦点问题,学术界围绕民营孵化器已展开广泛的研究。本文基于民营孵化器的内涵特征、运营模式、发展环境和发展困境的框架,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民营孵化器相关文献。文献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民营孵化器具有效率高和营利性特征;民营孵化器基于经济效益和效率选择运营模式;与国有孵化器相比,民营孵化器发展环境约束主要体现在政府环境和政策环境上,民营孵化器面临着不少体制性障碍和行政性壁垒;营利性特征扭曲了民营孵化器的功能,发展环境约束造成了民营孵化器的发展困境。对于民营孵化器的研究,在“竞争性”和“公益性”二重约束、发展环境、“竞争中性”原则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钱龙  于鹏 《科学决策》2009,(9):19-25
我国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居民消费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本文认为长期贸易顺差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却并未提高国内居民的福利水平。并且,外向型经济增长加剧我国贫富分化,抑制国内需求,不能保持经济长期的高增长率。我国应调整外汇储备策略,将外汇储备内生化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并合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此外,在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李成建 《特区经济》2008,(10):232-233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树立品牌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控制权的重要发展手段。企业的品牌意识,更进一步的企业品牌战略是企业经营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步骤。从产品设计到生产流程设计,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到形象管理,从对客户需求的全面的人文化服务到对企业团队精神的全面文化建设,无不充满了品牌的力量。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探讨如何提升我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基本上完成了进口替代到出口替代战略转型的初级阶段,下一步要求通过科技创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已经具备的科技创新的政治和经济背景,提出依靠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我国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双重身份的困扰:贸易“大国”和金融“小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今天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外经济依存的经济结构这一问题的本质,同时阐明了目前还处于金融小国阶段的中国经济对改变目前这种现状的艰难性和受这种现状冲击的危害性。在比较了三种可选择的方案后,论文提出了和谐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汇率制度改革应先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