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农业技术与知识的准公共性,容易诱使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使农业推广组织合作陷入集体行动困境。本文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以金丰公社为例,分析伙伴选择与制度约束对农业推广组织合作的影响,探索治理农业推广组织合作集体行动困境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市场导向与关系导向的伙伴选择有利于规避成员搭便车行为,促进异质性知识和资源的获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可以约束与激励个体采取有利于集体利益的行动,实现合作网络的自组织管理;伙伴选择与制度约束机制在集体行动中存在交互影响,有利于破解组织合作的集体行动困境。因此,在推广组织合作过程中,需要结合资源、能力与业绩等市场特征,考虑认同、信任与声誉等社会关系选择合作伙伴,并利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加强关系治理,从而构建互利互信、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引发的农民集体行动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忽视了对集体行动深层次社会根源的探索。通过对S村历经5年的景区土地续约事件的10余次田野调查,发现村民基于熟人社会下的价值观念相似性和土地股份制下的合作型互依而形成内群吸引,因结构性矛盾下的社会范畴化并产生的刻板印象而形成村民组成的内群和由基层政府与村委组成的外群,内群吸引和社会范畴协同发挥作用,导致了S村的集体行动。在景区土地续约事件中,村民从最初客观竞争,即物质利益竞争逐渐转向获得土地流转参与权的社会竞争,推动了集体行动的发展变化,也打破了原有的政经一体化结构,缩小了内外群权力的差距,使原来的上下关系变成三足鼎立的相互制约的社会结构,这对当地未来的土地流转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收入差距的持续上升会通过人力和物质资本积累、宏观政策、社会稳定等渠道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展开,本文则基于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背景提出理论假说,认为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会抑制村民参与集体行动的积极性。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户调查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后发现,第一,村内的收入差距确实与村民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负相关;第二,利用农村税费改革作为工具变量解决了村内收入差距的内生性问题后发现,村内收入差距对村民的集体行动有显著的负向因果效应。中国21世纪初的税费改革降低了村内的收入差距,进而提高了村民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本文的结论意味着政策制定者除了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收入差距,还有必要关注局部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本文还为全面评价农村税费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从个人行为到社区集体行动——一个推动社区草畜平衡的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对村民社区集体行动解决草原退化的一个个案研究.首先对火龙沟村草场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不遵守村规民约、丧失集体行动能力而导致的“公地悲剧”正是草场恶化的关键.然后研究了火龙沟重建社区集体行动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社区基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作社对内提供的各项服务具有公共品特征,其功能的实现程度从长期看主要与社员的惠顾承诺有关。本文以苹果产业为案例背景,利用调查数据实证考察合作社内部搭便车现象,重点分析社员规模、社员异质性、选择性激励等因素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社员规模越大或社员异质性越突出的合作社,社员搭便车程度越高;选择性激励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选择性激励执行效果欠佳;合作社类型和有无冷库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不显著,但成立时间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为负。本文认为,合作社设置资格门槛筛选合适社员以适度控制社员规模、鼓励耕地在合作社内部自由流转以降低社员异质性、切实执行选择性激励措施并提高激励强度是缓解社员搭便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民间协会的集体行动——以"管水协会"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局部区域性共享资源的治理应采取以社区自治为主,政府间接支持为辅的方式。由于共享资源的性质决定了社区自治具有集体行动的性质,因此需要围绕协会的组织与领导实现共享资源治理中的成本投入以及收益的分享。本文认为,以协会的组织和契约性规则为正式制度,结合互惠合作为核心的群体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管水协会”这类民间协会的集体行动机制,实现共享资源的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济》2021,(5)
本文通过对Q村四位农民业态变化的典型分析,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化小农转型及农民经济动能开发中"钱"的困境突破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利用好"人""地""钱"三大要素,农民作为"人"的要素之一,既是乡村振兴的对象,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其社会化角色转型和经济动能的开发影响着产业兴旺的程度。资本动员需要经历资本触发、资本内生和资本扩大的过程,实现农民从"无资本""小资本""弱资本"到"有资本""大资本""强资本"的转变。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自身身份,出台更多微观兜底政策,呼吁并有效促成各类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农村资本动员,最终实现社会化小农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0.
合作社制度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从集体行动的逻辑出发,针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合作社制度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笔者认为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原因;"骨干成员"存在的合作社由于能促成集体行动而发展较快;面临市场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合作社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强制、承认差别以及向成员提供选择性激励等措施来促成集体行动的实现;当前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应转变到完善合作社立法、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上来. 相似文献
11.
小农的韧性:个体、社会与国家交织的建构性特征——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疫情下的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云南省贫困村庄河边村为例,通过对河边村脱贫历程以及疫情背景下生计转型的案例呈现,从收入和消费的视角展现风险冲击下小农的生活和生计景观。在疫情的冲击下,河边村脱贫过程中形成的新业态受到巨大打击,但是农户以再农化和多元生计的弹性策略应对所遇到的风险,实现了疫情之下基本生活的稳定。处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韧性的形成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在特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状态。小农的韧性体现在小农的行为上,有着鲜明的农本主义色彩,但是这一特性却不是小农固有的,而是小农与国家和社会共同互动建构出的一个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状态,小农的韧性不可能脱离个体、国家和社会不同方面的有机协同。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准入制度是自然资源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梳理了日本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准入制度体系,介绍了日本土地资源、林地资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发利用市场准入具体规则。借鉴日本管理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准入制度相关建议:一是根据各类自然资源本底,完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准入相关法律与政策,为自然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战略规划,为自然资源利用准入提供基本遵循;三是构建公共服务优先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准入规则体系,为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引入“社会资本”这一社会学概念,以杨凌五泉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例,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不同维度社会资本如何促进集体行动的产生,并深入探讨了社会资本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较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是促进利益相关者集体行动、保证协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社会资本在协会的发展中往往会彰显出负的外部性;影响集体行动以及协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共范围的限定出发,村级公共物品进入了公共物品供给研究视野,而村级公共物品作为小规模社区的公共物品,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本文拟采用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公私合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方法,设计一个简单分析模型,以此说明新时期公私合作系统提供村级公共物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2021,(8):127-137
社区通过组织制度和机制创新,以广泛的社区参与为基础,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破解集体行动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平武县关坝村案例研究发现,以村两委为管理核心,合作社、保护中心、兴趣小组多级支持互动,社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人才振兴、组织管理、社会影响等方面产生一定成效,实践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的道路。但是也存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程度不高,社区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外部性效益内化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创新一核多级,多元共建治理机制,强调赋予权力、增强能力、引入智力与内化动力并举、提高社区集体行动力和活力、重视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等理念。 相似文献
18.
小农经营、功能转换与策略选择——兼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正确处理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中国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所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厘清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学含义,分析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两分法"的可能性缺陷,由此揭示农业多功能拓展态势下农户经营及其转型的可能性图景;进而在把握家庭经营全球性趋势的基础上,构建小农经营及其转型发展的逻辑线索,重点阐明中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文章认为,与美国农户大规模经营及其自我服务、日本农户小规模经营及其生产性服务内卷化不同,中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是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并由此将小农经营卷入分工经济。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本期约请罗必良教授主持的专栏选用了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理论维度讨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内在机理及其实现路径。《小农经营、功能转换与策略选择》一文认为,由二元结构理论所界定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代表了两种不同生产率与收入水平的农业。 相似文献
20.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实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内涵不仅包括宏观上数量、质量、结构和生态的保证,更包含微观上居民对能量和营养充足且健康膳食的可得性和可持续性。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治理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产区和主销区等多个主体,容易造成因“搭便车”“规避责任”“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集体行动困境问题。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分权式治理模式存在制度泛化和监督不足问题,缺乏多方利益驱动和激励机制,未能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因此,需要从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三个方面完善治理机制,通过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和行为,促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自发秩序”的有机协同,从而全方位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