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出现了幼蟹性早熟现象。这些成熟幼蟹个体小型化,只有15—40克左右,市场售价低廉,还常因不能正常蜕壳而逐渐死亡,严重影响了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幼蟹性早熟的原因 造成幼蟹性早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蟹苗苗种质量差,放养早。 2、放养密度过稀,促进了幼蟹的生长发育。 3、养殖水体盐度较高,刺激了河蟹的性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人工养殖河蟹有了长足发展,其市场前景看好,但因幼蟹培育及饲养管理等技术缺乏,性早熟幼蟹(1龄蟹种)较为普遍,这些早熟幼蟹(俗称小绿蟹),体重均在20g左右,生命力和抗病力极弱,导致河蟹商品规格过小,品质低劣。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往往发生大批死亡,严重挫伤养蟹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实际表明,引起幼蟹早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种质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三类。只要  相似文献   

3.
<正> 幼蟹培育过程中的性早熟问题,是幼蟹培育专业户十分头痛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笔者分析认为:性早熟是由于水体较浅水温较高有效积温大;加之平时投喂的蛋白饲料较多,水质又较肥,促进了蟹苗早熟。基于以上两点,笔者就幼蟹培育过程中的性早熟问题,提出控制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由于养扣蟹(即把购买来的大眼幼体培育成不同规格的幼蟹)比养成蟹更具投资小、获利高等特点,同时也为来年养成大规格河蟹打下基础,因此,使扣蟹的养殖生产迅速发展。但由于性早熟的问题往往会给生产上造成巨大的损失,因为性早熟即标志着它不能再生长,生命即将结束。 造成河蟹养殖阶段出现性早熟的原因:一、有效积温过高。由于大眼幼体从五月中下旬陆续进池后,培育的时间较长。比天然水域  相似文献   

5.
<正>夏季高温季节平均温度在30~38℃之间,正是幼蟹的生长高峰期,但由于塘口幼蟹密度高,幼蟹排泄物多,加上残剩饵料高温变质,极易导致水质恶化,促使幼蟹暴发疾病。为提高养殖幼蟹的成活率,减少病害发生,结合多年来幼蟹的养殖经验,高温季节幼蟹养殖应着重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6.
<正> 在幼蟹的培育过程中,常会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一部分幼蟹个体较小,不肯生长,它们栖息在洞穴中,不愿出来活动和觅食,这部分幼蟹被称之为懒蟹。 现就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懒蟹的形成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放养密度过高 高密度培育幼蟹往往会使养殖水体水质处于不良状态、造成饵料不足,这是形成懒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投饵不足或投饵不均匀 投饵不足或投饵不均匀现象,在日常的投饵工作中常会发现,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幼蟹吃不到食物,于是为了维持生命,这些幼蟹就取食洞穴内  相似文献   

7.
<正>青虾的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商品虾小型化等已日趋明显,严重的制约着青虾养殖的发展,其中青虾性早熟是困扰青虾养殖的主导因素。青虾性早熟可导致延缓青虾的生长;所繁殖的幼虾占据池塘空间,池虾密度过大,导致生长规格不齐,影响商品规格。为此,我站对影响青虾性早熟有关因子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正> 所谓快速养蟹就是利用早繁蟹苗,经大棚等增温条件下培育至V期以上幼蟹(俗称“豆蟹”),当年养成商品蟹的新养殖方式。目前各地快速养蟹面积不断扩大,这种养殖方式投资省、见效快、收益高,可避免一龄幼蟹(俗称“扣蟹”)性早熟、成活率低的矛盾。据笔者近几年的实践,欲使决速养蟹获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适时合理放养  相似文献   

9.
蟹种早熟是人工培育中的一大难关,是直接制约养殖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早熟的蟹大约在60-100只/千克,雌蟹腹部变圆,并见周围生长绒毛,雄性腹部交接器已骨质化,掌节绒毛稠密。一龄蟹早熟的原因主要是人工养殖条件下环境优越,饲料充足以及蟹苗质量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幼蟹培育中性早熟的控制技术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养殖者因找不到理想的方法对症防治,常常感到头痛。仔蟹、幼蟹的这种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根据笔者长期指导用药防治实践经验,综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一、由水质差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  相似文献   

11.
<正>夏秋季节是高温季节,既是幼蟹生长期,也是诱发幼蟹发病的高峰期,是提高养殖规格幼蟹成活率的关键时期。结合几年来幼蟹培育的养殖经验,提醒水产养殖户夏秋季节幼蟹塘口的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12.
<正> 养殖早期Ⅴ期幼蟹,当年可达到上市规格,具有投资少、养殖周期短、效益高等优点。1997年我场发展养殖Ⅴ期幼蟹109亩,从年底捕捞结果看,平均幼蟹成活率20%,高的也不超过40%,影响养殖效益。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养殖Ⅴ期幼蟹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选择幼蟹 可选择3月下旬培育的大眼幼体,经温室培育到Ⅴ期幼蟹,此时Ⅴ期幼蟹比常规培育提早1个多月,可提高成蟹上市规格。 二、放养规格要合理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和成蟹的上市规格。可根据不同养殖方  相似文献   

13.
<正>蟹种培育是指将仔蟹培育成Ⅴ期幼蟹(豆蟹),再将Ⅴ期幼蟹培育成蟹种(扣蟹),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成蟹养殖苗种来源的主要途径,蟹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成蟹养殖的成败。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河蟹养殖的发展,如何提供质优量多的幼蟹,是水产养殖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望江县武昌湖渔场经过多年摸索实践,基本掌握了池塘幼蟹养殖技术,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益。 现就本场的幼蟹池塘养殖技术基本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水产养殖户普遍通过增大放养量的方式以求获得高产和高效益,由于放养密度加大、投喂量也随之加大、养殖水体中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水质极易恶化,从而诱发各种疾病,特别是纤毛虫病,它是幼蟹养殖过程中困扰水产养殖户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养殖整过程的成败,加之目前又是纤毛虫病的多发季节。笔者现就多年以来在幼蟹培育塘口中对福尔马林使用情况谈谈个人感受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6.
<正>放养优质幼蟹是成蟹养殖获得高效益的重要保证,因为幼蟹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着成蟹规格的大小,而且对河蟹养成阶段成活率的高低也有极其重要关系。近几年来,投放劣质幼蟹的养殖户不仅所养成蟹规格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大规格幼蟹培育的高产经济效益,研究纳米管增氧在幼蟹培育中,提高饲料利用率,保持水质稳定,提高幼蟹规格和成活率高产量的经济效益,我们于2012年进行了同一条件下“微管增氧”技术和普通养殖技术对大规格幼蟹培育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是我国著名的幼蟹之乡,现培育面积已达35000亩,年产各种规格幼蟹6亿只以上。随着其它地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幼蟹价格逐渐下降,经济效益降低,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养殖生态环境、降低  相似文献   

19.
<正> 塑料大棚培育幼蟹是河蟹多种模式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基础,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苗种成活率的重要一环。其原理是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要的良好生态环境(水草、水温、饵料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常有规格在15克~40克左右的蟹种就达到性成熟,其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与绿蟹相似:雌蟹腹脐呈椭圆形,可覆盖头胸甲腹面,边缘有许多绒毛;雄蟹螯足刚毛粗、长、密。此类蟹种称为性早熟蟹,亦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