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马克思信用理论解析我国银行信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理论的阐述,分析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内存在的问题,再借鉴马克思的银行信用理论来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用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栓琴 《中国市场》2006,(1):142-142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用经济,一个国家信用程度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而银行信用又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信用形式.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竞争愈来愈烈,但我国银行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这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很大隐患,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谭振鹏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135-136
从信用基础角度出发探讨了国际保付代理与信用证之间的信用基础差别,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结合方式以及在我国大力发展国际保付代理业务的措施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健  邓志平 《财贸研究》1991,2(4):77-78
<正> (一)财政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认识财政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两者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为:(1)都是国家有计划地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2)都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3)都是运用信贷形式的借贷行为。区别在于;(1)信用主体不同。财政信用同国家权力直接接合,以国家为主体进行资金的有偿筹集和使用;而银行信用则是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其主体是具有企业性质的银行本身。(2)资金来源的渠道不同。财政信  相似文献   

5.
金融经济周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使得金融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金融经济主要通过银行的实际运作来达到对社会经济控制的目的。同时,金融经济的运转周期也对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了巨大影响。银行信用风险本身就是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主要风险,会随着金融经济周期性的变化而波动,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信用管理造成一定影响。若处于金融危机状态,两者之间的联系会变得更加密切。所以,银行需要重视信用风险的管理,根据金融经济周期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提高自身抵抗信用风险的能力。本文对经济周期和银行信用风险分别作出阐述,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金融经济周期下银行信用所面临的风险和常见问题,并探讨有效对策,以期提高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用形式与企业融资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伟  曹卫群 《商业研究》2006,(19):154-156
信用是契约关系保障的一定时期内价值有偿让渡,借贷关系与股权关系都应属于信用范畴,信用与企业融资密切相关。结合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民间信用等信用形式,对于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做了规范性分析。但多样化的信用形式只是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间,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才是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现象严重,本文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信用与民营企业信用目前还处于不匹配特别是亚匹配状态;从商业银行方面分析,主要受商业银行体系和民营银行发育状况,国有银行信贷成本与经营机制,信用不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信贷总量及信贷政策等方面的制约;从民营企业方面分析,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信用不理想,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营状况不稳定,信贷条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8.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变商业信用为银行信用,使卖方的利益有了保证;同时,为了方便不同国家的受益人、开证申请人和开证行,信用证规定了独立抽象性原则,即开证行的付款责任仅建立在单单、单证相符的条件上.  相似文献   

9.
刘飞 《财经论丛》2013,(2):50-56
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2004年货币政策紧缩与2009年货币政策扩张对中国上市公司信贷资源再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货币紧缩时期,非国有上市公司获得的银行信用相比国有上市公司下降的幅度更大,但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和净商业信用上升的幅度更大;在货币扩张时期,非国有上市公司获得的银行信用相比国有上市公司没有显著差别,但净商业信用的上升幅度仍然更大。实证结果说明中国国有企业并没有比非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信贷资源再分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信用在国内贸易中的作用模式,并阐述了银行信用介入国内贸易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为金融工具在服务社会经济中的创新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