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本文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产业结构转换绩效两个方面分析常州产业竞争力,并和无锡、苏州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常州产业结构转换取得的成效,其产业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同时指出,常州产业竞争力和无锡、苏州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并提出就业结构应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而不是被动地调整;以及常州三次产业的升级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初步揭示了无锡、苏州两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及驱动内因。分析结果表明:无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于苏州,苏州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有明显特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比重上与无锡差距较大,支撑苏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是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的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分析苏南五市即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的产业竞争力情况.本文首先阐述了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的基本原理,然后运用该模型对这五个城市的2005年和2012年三次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比较分析了这五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宋三旭 《宁波经济》2004,(10):11-12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选择产业重点客观分析宁波制造业现状,综合评价制造业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为便于分析,选取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城市(以下统称所选城市)作为比较对象。  相似文献   

5.
周彩红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40-46
文章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南京、上海和杭州的制造业进行比较后发现,三地的制造业竞争力都很强,而且各具特色。因此,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三地应该互补发展、错位竞争,以推动区域竞争力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一、苏南与江苏沿海地区产业联动基础苏南地区作为长三角的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着其领头羊作用。2013年,苏南五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的经济总量超3.5万亿,占江苏省经济总量比重近60%,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苏南地区就成为了世界工厂,一度成为制造业高地。苏东地区由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构成,该地区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13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江苏省内苏州、无锡及南京三个城市创业投资的发展现状为基础,研究了创业投资对各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的功效,并对目前创业投资中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医疗改革关系到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利益,随着近段时间我国医疗改革前进步伐的明显加快,各地启动医改捷报频传,但还存在很多弊病,医改的力度还缺乏后劲。文章选取了同属于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宿迁三市的医改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对疗改革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南5市(镇江、南京、常州、无锡和苏州)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在2016年被批准成为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据此,文章基于苏南5市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区域发展理论,分析了苏南5市制造业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苏南5市应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竞争力提高的物质之基。而经济发展不仅涉及到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而且涉及到一、二、三次产业的优化。就无锡的产业结构而言,第二产业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其比重近几年一直高于50%以上,2004年达到56%。在第二产业内部又以制造业为主体,对于这样的产业结构现状人们一般把它看作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如何来理解这个“中后期”,如果把“中后期”看作是无锡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已基本结束,主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那么就有可能使无锡的经济发展出现偏差,甚至错失发展机遇进而影响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尽管无锡的一、二、三产业间存在着工业比重过高,而且从长期来看发展第三产业也有其必然性,但必须看到,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并且需要寻找到发展它的切入点。尤其对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环境下的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套用一般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而要从无锡的实际出发,把提升内资制造企业的配套能力作为推动无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苏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成  秦菲菲 《改革与战略》2011,27(4):144-146,156
苏州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制造业的发展急需物流业提供有力支撑。但制造业物流外包意愿不足和物流业专业化供给有限,使得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程度较低。文章通过对苏州市制造和物流企业的联动现状分析,提出了鼓励物流外包,提升供给质量,发展战略关系,建立诚信体系和加快人才培养等促进两业联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韩云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6):1-4
针时苏州制造业已处在制造业中心阶段,以及必然要向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的现实和趋势,文章分析了资源约束下的苏州低端制造业的性质、特征和增长困境,指出通过改变资源供应和需求的偏好。使生产向“微笑曲线”两边上部延伸,完善制造业价值链并提升其功能、突破增长困境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是科技和产业竞争前沿,是政府、企业争夺的产业战略高地。利用关键词抽取,分析了苏州市科技政策涉及人工智能的技术、机构、平台、产业的规划,以及细分领域的聚焦。参考乌镇指数,比较了发达城市人工智能总体情况和细分领域,确立了苏州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总体和细分领域定位。统计企业研发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科技论文发表情况,对苏州市应用研发、基础研究和人才储备情况做出推断。结论建议发挥城市禀赋,以人工智能促进先进制造,统筹资源强化产业生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赢得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刘川  全裕吉 《改革与战略》2010,26(6):142-144,162
文章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1—2008年中国各区域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结构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需求增长是推动各地区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作用在逐渐减小;产业结构效应对出口增长的作用已经完全丧失,竞争力效应对不同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竞争优势正在快速减弱,中西部装备制造业正在快速崛起,竞争优势逐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地理因素、报酬递增因素、政策因素在制造业集聚中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各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寻找这种差异对于我国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三大经济圈为例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有技术外部性、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市场效应,而且还包括经济开放因素;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积聚的显著因素有地理因素和内部规模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度ri系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利用调整后的系数和产业集中度系数CR(i)对长三角地区18个制造业在1988-2009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精确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当前制造业集聚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特别是一些依赖自然资源和便利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从时间上看,长三角制造业的平均集聚度在1988-2009年问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呈U型曲线.从空间上看,制造业聚集地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6个城市,两极分化仍存在,但有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雷平 《改革与战略》2008,24(1):111-114
研究都市产业结构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也为实践所急需。文章在比较国内外都市产业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国内学者更重视通过历史归纳与比较研究确定都市主导产业。经过对北京市制造业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虽然从产值与销售数量等角度,北京市制造业确实有产业集中的趋势,但就业、利润的分布规律却正好相反,显示北京市制造业从增长质量和增长动力正在向较多的产业类别蔓延。空间与企业寿命分布显示,产业的分散化来源于新兴企业的进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做强重于做大。因此,对都市产业,创造重于制造,对产值与主导产业的关注应转移到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上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选用列联表分析、泰尔指数、对应分析分别对制造业行业与所有制类型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的不均衡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一是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和不同制造业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均存在不均衡;二是2003-2009年中国制造业区域不平衡性主要是由制造业区域内不平衡造成的,但区域间不平衡对制造业区域不平衡的影响在逐步加大;三是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不均衡格局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且不同省份制造业所有制类型的分布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为进一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三地制造业协调发展。以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在2003-2015年间2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为原始数据,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产业结构相关指数指标,明确各行业产业竞争力差距,分析三地制造业协调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有着不同的制造业格局,但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重叠。为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为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manufacturing SMMEs (small, medium and micro enterprises) see marketing planning as important for their businesses in the area of the North West Province known as PKOSH (Potchefstroom, Klerksdorp, Orkney, Stilfontein and Hartbeesfontein). It identifies lessons for local business support centre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manufacturing businesses in this region.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ppropriate marketing planning will increase profitability, but it was found that most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his area do not plan their marketing appropriately. This is largely because of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nd dependence on the mining industry, which is at present extremely volatile, with mine closures imminent.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authors argue that local business support centres should have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ocal business trends and should provide information to help businesses open up markets beyond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