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将大数据与计量可视化工具相结合,有助于从定量的角度把握文献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方法]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作为研究文献的数据平台,检索2013—2018年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研究文献,运用中国知网(CNKI)计量可视化功能分析相关文献的基本现状;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功能分析研究文献的热点和趋势。[结果](1)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相关研究发文量由急剧上升到平稳增长;(2)绝大部分作者是独立研究,同一机构内部作者合作较多,有影响的科研团队较少;(3)个别杂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4)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分析,展示了热点关键词的频次和分布情况,揭示了热点关键词之间的知识结构;(5)通过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热点关键词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结论]扶贫研究具有典型的时效性、政策性、专业性和持续性,目前的研究状态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在2020年后研究内容将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CiteSpace和文献计量方法,对2010—2020年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资源环境经济研究相关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研究2010—2020年发文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呈现阶段性变化;研究人员较为分散,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常见研究团队通常是由同一机构的作者组成;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地区,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循环经济”是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耦合协调”“绿色发展”“共享经济”是突现时间较晚的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诅咒”是高频次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研究发展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且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未来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1)加强跨学科研究;(2)加强地区、学者、机构的交流;(3)加强重点关键领域的研究;(4)将研究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文章基于文献计量总结和归纳中国草地流转的研究热点、内容、演进以及今后研究的趋势和方向。方法 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结果 (1)草地流转发文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根据发文数量变动轨迹,可划分为缓慢增长期(1997—2003年)、快速上升期(2004—2009年)和波动增长期(2010年至今)3个阶段。(2)作者与发文机构中,中国草地流转研究主力队伍初步形成,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在团队内部,而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3)研究热点集中于内蒙古牧区牧户的草地流转行为方面。时间维度上,第一阶段(1997—2004年)聚焦于草地流转内涵及制度;第二阶段(2005—2015年)以“草地流转影响因素”为核心议题;第三阶段(2016年至今)以研究草地流转的生态效应为主。研究内容上,主要包括草地流转特征及原因、草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草地流转综合效应研究等三方面。结论 草地流转研究从简单的定性描述到深入探讨影响机理研究,均有所突破。今后,草地流转研究应重点关注草地流转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科学情报机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文献数量、学者数量、文献发表期刊分布、发文国家/地区、科研机构及关键词等方面对数据库中1988—2015年洪涝灾害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评估洪涝灾害的研究趋势。结果显示:1988—2015年洪涝灾害在其领域内发展迅速,无论是文献总量、参与研究的作者数量还是研究内容上都随时间呈上涨趋势;洪涝灾害相关论文主要覆盖的学科类别是"水资源",Natural Hazards为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学术期刊;美国是洪涝灾害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学术力量方面,洪涝灾害相关研究力量以高等院校为主,其中中国科学院为该领域研究发文量最高的科研机构;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知,与洪涝灾害相关的科学问题研究中,"洪水管理""气候变化"和"模型"是未来研究热点,将高新技术广泛使用于洪涝灾害的研究领域,控制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超  马平 《山西农经》2023,(11):1-5+12
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以我国在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2015—2021年刊载的脱贫内生动力研究性文献为数据基础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脱贫内生动力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研究群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对脱贫内生动力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分布在综合类院校,研究院所、各省市委党校等次之,且机构与机构之间缺乏合作;近7年来在脱贫内生动力的研究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内生动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志智双扶”。通过分析发文作者以及机构的合作网络发现,本研究呈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并呈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在当前国内的新发展环境中,应加强对脱贫内生动力的理论、方法以及研发路径的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及CNKI核心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对我国生态系统碳汇空间占用补偿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核心作者、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及关键词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系统碳汇空间占用补偿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该领域主要的研究热点为“占补平衡”“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等,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碳汇角度下的生态补偿、生态保护背景下的土地整治与利用3个方面。当前的研究前沿主要是不同资源或地区的碳汇价值量化和碳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生态资源保护与价值提升相关制度的探索与建议等。未来我国生态系统碳汇空间占用补偿研究应重点关注林业碳汇空间占用补偿机制构建和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文献可视化工具,利用CNKI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数据库的研究机构、作者、来源期刊等信息,结合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等方法,文章系统阐述国内碳汇研究的概况,综合分析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1)碳汇研究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性;各领域学者积极参与研究,成果丰硕,沈月琴是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位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中心,多数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密切,但跨区域合作研究不多。(2)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碳汇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碳汇、生物量、森林碳汇、岩溶碳汇、低碳经济、碳汇功能等方面展开,但各领域研究不尽平衡。(3)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显示,未来国内碳汇研究的前沿热点可能在碳汇生态补偿、碳汇潜力、农民参与碳汇项目意愿与行为以及蓝色碳汇等方面。在新形势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内碳汇研究还需顺应全球碳汇经济的发展趋势,从技术、政策、管理等多个角度全方位继续深化加强。  相似文献   

8.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理论分析及管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作用机理及管制策略,助力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的联动效应;(2)阐明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行为主体、空间利用行为主体、空间利用行为以及用途管制客体之间的关系及管制作用机理;(3)明确"生态底线"导向的直接用途管制与"精明增长"导向的间接用途管制方式并行的管制策略。研究结论:建议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实施机制,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要与其他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制度的统一设计,强化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管控质量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9.
实现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国际上学者们对碳中和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特别是对我国而言,在2020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后,碳中和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收录的碳中和相关文献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碳中和领域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从文献发表时间与数量看,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后,文献发表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国内外发文主力机构是高校等科研院所,作者间发文量存在差异,大部分作者发文较少,机构间合作和作者间合作都比较多。(2)从研究主题看,中外研究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碳足迹、碳排放和碳中和等,研究热点可分为碳足迹的测算、低碳产业链和政策框架三个方面。(3)从主题词演变看,碳中和的研究趋势与生态保护的议题变化密切相关,国内外的研究相互影响。基于此,文章指出,未来的碳中和研究应加强多学科的交叉交融,向着多国合作的方向深入发展,注重碳补偿技术和碳交易市场研究,进一步为实现更高目标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计量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对其2001—2018年间收录的关于水安全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章进行检索分析,重点分析了相关文献的数量、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聚类分析以及热点词。结果表明:2001—2018年水安全领域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存在阶段性的起伏变化,2015年为发文数量高峰期;水安全领域相关文献的发文作者及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不够紧密,该领域内部学术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解决水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高频关键词聚类分为"指标体系""水安全评价""河湖管理""海绵城市""协同发展"等11个聚类,涵盖了水安全研究的大多数领域;研究热点集中在"水资源""评价""虚拟水"等方面,可以看出目前水安全领域研究中,水资源的安全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方向受到更多关注。该研究可进一步推测水安全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水安全领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Note Express软件,分别从文献发表时间及数量、文献类型、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刊登期刊以及关键词6个方面对我国森林公园文化建设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2013年以后,我国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2018年研究成果较少;(2)规划院和高校是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研究机构,林业类期刊对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研究关注度最高,但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研究亟需与其他学科融合;(3)生态文化、森林文化、地域文化是森林公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热点,研究方向比较陈旧。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强化研究;加强交流、兼收并蓄和结合时代推进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我国藏粮于地绩效评价体系,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的成效。方法 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分析框架,从数量、质量、技术、安全、结构和环境等方面构建藏粮于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 (1)“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绩效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分区域看,黑龙江、山东、河南等主产区藏粮于地绩效较高,但生态效益有待提升;多数地区属于经济—生态效益潜力型和中增长型,未达到库兹涅兹曲线顶点。(3)各地区藏粮于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耦合协调度不高。结论 “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成效显著,粮食主产区在稳定藏粮于地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需要提高生态效益;“十四五”时期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要考虑区域差异,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总结2022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研究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确权与流转、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绿色低碳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等科学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非正式制度与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制度改革评价、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整治、自然资源治理与信息技术革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围绕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等战略需求,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土地绿色低碳利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与权益实现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VOSviewer、AE、COOC等文献计量工具,基于4374篇来自于WoS网站八种农业经济领域知名期刊2011-2020年发表的学术论文(Article),分析了近十年来国际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其演变、高被引论文的主要观点、国际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国家/地区、机构、个人、期刊的学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是国际农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为系统性梳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的进展。方法 文章以1998—2019年2 120篇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CiteSpace、Bicomb和Ucinet等知识图谱工具,分别从时间分布、作者分布等多方面探究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能量分布,并从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内容、前沿趋势等多个方面探究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概况。结果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大致分为萌芽期、缓慢增长到快速成长期、爆发式增长期等;学者们的合作关系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研究的热点主要为土地流转的内涵与市场机制、土地流转与土地制度、确权问题、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权益及政府行为等。最后,归纳出土地流转研究的演进过程、研究脉络等信息。结论 利用可视化图谱挖掘出土地流转最新研究动态和趋势,尝试为构建农村土地流转领域的宏观知识图谱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然生态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是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总结鹤壁市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实践探索中遇到的各类保护区交叉重叠、用途管制审批和执行缺乏法定依据、统筹保护与发展关系难度较大、自然生态空间补偿机制缺失、信息平台之间缺乏横向联通和信息共享等问题,进而结合国家机构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明确保护区边界并进行确权登记、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健全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法律机制、统筹生态空间保护的刚性和弹性管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等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层面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乃至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自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为了深入了解草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客观反映相关机构、文献、作者的科研动向和影响力,通过分析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方法 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搜索到关于草原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1)研究领域内发文量总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16年达到发文量峰值。(2)作者靳乐山、胡振通、孔德帅发文量较多,杨光梅、陈佐忠、李玉新等作者发表的文献对该领域学者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但作者、机构之间中心性较低,还需加强合作。(3)综合分析热点和前沿,主题词较少,研究范围较局限。(4)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区域的草原生态补偿治理办法、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研究。结论 拓展研究范围和深度,各地政府根据地区差异性对当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相关进行探索完善,创新研究方法,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载文情况分析土地科学研究热点变化轨迹,并进一步探究土地政策与土地学术研究互动发展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学和主题热度计算。研究结果:(1)耕地保护研究是《中国土地科学》期刊持续关注的核心话题,且随政策变化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仍处在中高位平稳发展;(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随着国家级政策的颁布在2009年后成为热点,之后保持在中位发展水平;(3)土地资产相关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快速发展,目前逐渐淡出学术关注;(4)土地整治相关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高度关注,2010年后开始进入高位发展阶段。研究结论:《中国土地科学》未来关注重点应为耕地资源有效保护与高质量管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价及监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及其市场体系建立、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发展等。同时,《中国土地科学》未来应坚持行业特色,继续做好土地政策与学术研究的桥梁,为政策的科学化制定提供学术支持,为学术研究转化为政策支持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