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成效与推进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启动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在建立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善深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减少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和库存、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改革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非优势产区农户种粮收支基本持平甚至亏损。建议加强补贴的导向性,即玉米生产者补贴进一步向优势产区倾斜和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补贴进一步向非优势产区集中,并着重从培育杂粮品牌和扶持龙头企业两方面引导和带动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生产玉米的大国,其产量约占世界的20%。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的重要产区,是一条可与美国玉米带相媲美"黄金玉米带"。本文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及及进出口情况做了分析,得出东北地区玉米产量虽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增幅不大;种植面积增加,但单产变化不大,进出口量呈逆差状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北方农牧交错区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对河北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8个县(市)、26个行政村、603个玉米种植农户的调研结果表明,近几年随着种植收益的下降,农民普遍有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意愿,玉米结构调整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建议通过加大政策宣传、打造杂粮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完善配套措施,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区玉米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1.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优质专用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各具优势的农作物种植带、产业发展带逐步形成。2002年粮食产量达到45711万吨,比上年增长1%;棉花  相似文献   

5.
2016年国家取消东北地区的玉米临储政策,转而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以此缓解玉米产业面临的困局。价补分离后,2016年东北玉米产量总体下降,基本符合政策调整预期;玉米价格回归市场,降幅达30%,但规模化经营主体收入受影响较大,且农户售粮进度偏慢;农户政策预期发生转变,有利于种植结构调整;产业上下游关系趋于协调,但加工企业"以销定产"开工率仍然偏低。同时,由于农户售粮进度偏慢,生产资金难以快速回笼,加之2017年玉米补贴政策尚不明确,2017年农户春播备耕进度明显滞后。未来,如何去库存以及引导农户进行市场化决策、消除种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成为重要议题。为此,应坚持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注重政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强信息监测预警,提高政府对玉米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模式,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大豆,品种结构单一。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加上粮食的连年丰收,出现了粮价下跌和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民收入并没有得到提高。同时,传统种植模式对财政的贡献份额逐年下降,因此,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虚拟水视角的东北粮食作物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哲  李秉龙 《技术经济》2009,28(12):66-70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以及东北三省的虚拟水流量,一方面旨在为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的布局和贸易战略调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宏观调控提供政策依据。本文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CropWat软件以及ClimWat数据库来计算粮食作物虚拟水含量,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资源教育研究院提供的虚拟水相关公式来计算虚拟水流量,得出了东北三省五种主要粮食作物2000—2007年的虚拟水含量及该地区虚拟水的时序流量。最后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的粮食作物具有普遍的节水种植优势;东北地区的虚拟水输出量可观,进入量稀少。  相似文献   

8.
基于比较优势的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视角,在描述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现状基础上,通过对主要粮食作物稻谷、玉米、小麦的生产效率指数、规模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进行分析,得出云南省稻谷、玉米、小麦的优势区域,并提出云南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转型时期,中国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人工成本、畜力和农业装备投入贡献率有较大差异。粮食作物生产中机械装备替代畜力和人力的趋势十分明显。推进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转移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和相对增长速度指标对我国各省区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优势产区正在逐步北移。在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加快培育玉米和大豆优势产区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水资源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硬约束;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行唐县既是河北省扶贫开发的重点联系县,也是其主要的粮油产区.近年来,由于受人口不断增加、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等因素的影响,行唐县粮油生产的结构与布局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按照比较优势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算行唐县小麦等4种粮油作物在2000-2010年间的比较优势,提出行唐县主要粮油作物的生产结构及区域布局的思路和建议,为行唐农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慧  秦富 《经济纵横》2019,(12):99-106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为我国推进粮食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创造了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大豆和优质粳稻产区,也是我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先行地区。2016—2018年,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高位增长,伴随着区域布局优化,玉米、大豆质量逐步改善,稻谷质量显著提高。优质优价市场信号的释放、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和连续性是影响农户提高粮食质量的主要因素。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增强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和连续性、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以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粮食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按照测算出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状况,确定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再以农民收入最大化为目标,模拟不同开放程度和市场价格条件下主要农产品的调整幅度与农民收入的变化,以期为制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一、播种面积的调整方向与幅度。通过模拟,可以发现,在全国水平上,2005年与2000年相比,按照农民收入最大化进行结构调整,在5年内,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1.15%,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3.38%。在调整后,全国粮食产量比2000年减少3.6%。这说明,在2000年,我国的种植业生产结构没有反映出比较优势状况,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当前中国“三农”的现状与问题 (一)2002年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运行的状况。 2002年前二个季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呈现平衡发展的态势。种值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增长;乡镇企业和农垦企业开局良好,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特别是农垦企业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玉米黄金带最北部,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玉米生长与雨热资源同步,适于玉米生产,玉米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优势作物之一。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省,但玉米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我省第一、二、三积温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12年分省的农作物成本和产量数据,测算了小麦、玉米、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粳稻生产技术效率并进行了区域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为0.71,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提升潜力。分品种看,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最高,其次为中籼稻、小麦、粳稻、晚籼稻,早籼稻最低,且区域内部粮食作物品种间的生产技术效率差别明显;分区域看,中部地区的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西部地区的次之,东部地区最低,粮食生产投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了制定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粮食机械化以及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和布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补贴倾斜促进粮食作物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部门而从事非农生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同时不同作物之间由于比较利益,农业生产结构也逐渐改变,经济作物、玉米等收益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不断增加,而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则不断减少.由此导致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下滑,对中国及世界的粮食安全形成威胁.本为通过分析上述原因,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对小麦和稻谷的补贴力度,制定倾向于粮食作物的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供给,缓解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日前,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种植业工作中心是紧紧围绕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目标,调整种植结构与布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种植业素质和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31个省市区粮食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刻画了1978-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的同时东北稻谷重要性逐渐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北方和中部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华北和华中集中;粮食、稻谷和玉米的重心向东北移动251.20km 、286.45km和106.14km,但小麦重心移动方向不明显且距离也较短;粮食及稻谷、小麦、玉米生产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其中粮食、小麦、玉米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稻谷生产空间集聚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时空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千  刘世薇  温鑫 《经济地理》2019,39(5):163-170
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尺度,运用数据统计对比、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GIS制图,对比分析2010—2015年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玉米、水稻和大豆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的时空格局和演变特征,探究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的空间分布、演化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玉米占比高值区域分布在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东北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玉米高值区明显增加。水稻的占比相对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流域的部分县市区,近年来总体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趋势。大豆占比相对高值区仅仅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北部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高值区大范围缩减。层级聚类的分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多样性降低,玉米为主要粮食类型的区域范围在不断扩大,相应的大豆为主的类型区则严重萎缩,水稻生产优势区范围明显扩大。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