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我国新就业形态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表现为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其特点就是就业观念新、就业领域新、技术手段新、组织方式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扶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财税政策方面存在创业企业贷款成本高,财政支持创业企业力度不足;财政养老金支付压力大,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未能全覆盖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新兴业态企业的财税扶持和监管力度,加大对创新创业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社保制度,以促进新就业形态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金娥 《中国物价》2023,(1):104-10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的就业形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并在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丰富的新就业形态给我国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对新就业形态的概念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微信全生态、阿里巴巴全生态和美团外卖三个典型的新形态就业平台看新就业形态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最后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保障、知识技能提升以及强化产业互联网思维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就业领域出现了新的就业形态,如互联网催生出的"数商",自由职业者,多重身份职业者,新型他雇型职业者。政府各部门为新业态企业提供就业优惠政策并出台了规范新就业形态的规章制度加以支持。加上劳动者兼职就业情形,新就业形态正日渐成为扩大就业重要渠道,使得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相关问题越来越突出,公共就业服务是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根据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热情不高、政府缺乏对新就业形态的诚信管理及监管等问题,提出相应构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整社保制度;政府加大新业态企业的监管力度;搭建新业态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平台。以助力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肖振兴 《中国市场》2010,(40):113-115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失业率大幅上升,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就业率的上升,美国就出现过数次"无就业的经济复苏"。所以,如何制定出就业增长型的经济复苏政策则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主要有:扶持就业效果明显的产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支持产业的转移和升级、支持灵活就业和失业劳动者的自主创业等。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持续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就业市场依然韧性十足,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就业市场产生的冲击不可忽视,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出现也给就业市场增添了很多新的挑战,制造业就业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并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对此,应强化分级分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平台经济监管机制,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保障社会就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欧美就业服务模式及其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谌姿 《商场现代化》2008,(16):231-232
随着工薪收入方式的普遍化,劳动者对工作岗位依赖性的增加,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率的降低不仅会带来各种社会矛盾,而且将减少了总需求,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转。本文详细介绍欧美各国就业模式的特点,并以美国及德国的服务模式作为个案分析其对我国就业的启示,提出我国就业工作的出路在于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应该完善城市再就业服务体系等方式来促进我国的就业,提升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7.
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就业市场形势面临新挑战、毕业生求职就业模式更加复杂多样、毕业生求职进展缓慢、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凸显等难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探索了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内涵及具体措施,采用朋辈互助、团体辅导、群体指导、个体指导和网格化管理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唐山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完善,残疾人就业工作既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其原因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参加职业培训者比例偏低,社会的排斥偏见以及福利企业吸纳能力下降。探索与创新创新就业模式,应积极开辟就业渠道,推进多元化集中就业模式;加强教育培训与信息化建设,拓展就业援助模式;积极扶持残疾人创业,探索以残助残就业模式;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建立帮扶就业模式;强化政策引导机制,着力推进就业示范模式;关注中度残疾人,发展庇护工场就业模式;大力扶持农村残疾人,促进就地与转移相结合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兴就业形态——零工经济,反映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导致的工作模式、就业模式的巨大变化,对劳动关系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从新的视角来挖掘。本文阐释了零工经济的概念、特征和经济贡献,梳理了劳动关系相关理论的发展,重点分析了零工经济“新”型劳动关系的根本转变和面临的挑战,指出“平台—个人”的模式转变、算法控制导致的权力失衡、情感工作对劳动过程的定性强化,是零工经济下“新”型劳动关系与传统劳动关系的主要区别,进而对零工经济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升级,与共享经济相伴的新就业形态也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新时期解决就业的新途径之一,而共享经济也在日益壮大。新就业形态的出现与共享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共享经济与新就业形态内涵与特点的梳理,得出了二者的三大内在逻辑关系,为新就业形态的支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论载体。  相似文献   

11.
服务业发展能够促进就业增长,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文章首先概述了服务业就业相关理论,然后从总量、区域、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就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城乡就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来源于入世后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繁荣的中国式"荷兰病"理论出发,对中国式"荷兰病"通过"支出效应"、"资源转移效应"和"人民币汇率效应"等渠道影响中国城乡就业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中国式荷兰病"的影响下,我国就业城镇化趋势明显,传统就业主渠道丧失,特别是就业增长越来越严重地依赖于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持续繁荣以及大规模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部沿海地区。文章建议规范和鼓励城镇服务业发展、支持企业产品与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以及加大中央政府财政反哺农业和中西部地区等措施来确保中国经济与城乡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深度剖析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劳动力就业结构演化的特点,探究劳动力市场“极化”、中等技能工作岗位下降、社会收入分化等问题。新就业形态可以分为创新驱动型、新经济型、创业型和新兴职业型四类,具有虚拟化、多重化、全球化等特征。新就业形态缓解了就业矛盾,发挥了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作用,同时对传统劳动关系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挑战。推动高质量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应完善统计标准以构建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就业市场指数体系,加强现代社保体系对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建设,提升数字产业化质量,以鼓励新就业形态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3被成为"最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数据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造成该问题的具体原因,并对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提出我国解决大学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为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生就业服务系统;帮助转变就业观念;创造和维护更符合市场竞争要求、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5.
王磊  刘丹  刘慧 《商》2016,(4):38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经济增速也逐渐放缓,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由此导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进一步凸显,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通过对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探寻解决对策,对构建平安校园、平安社会,缓解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就业形态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就业效应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就业形态可以促进高校就业教育改革,可归结为助力高校就业教育实效性提升的价值逻辑,体现就业教育的知识更新和体系创新要求的理论逻辑,回归高校就业教育的方向和本质的实践逻辑。改革路径在于推进常态化高校就业教育改革,促进长效化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推动专业化高校就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部分理清了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的发展脉络,发现经济危机、新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就业服务供给制度的创新联系密切;通过围绕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核心问题——效率展开研究,归纳与总结国外文献在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理论、绩效考核、比较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就业促进法》规定了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创业扶持,以及公共就业服务扶持等。但未规定资金列支具体渠道,只是规定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本文就失业保险基金应灵活地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展开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凤文 《市场研究》2003,(6):39-40
<正> 随着我国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在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劳动就业与再就业空间的同时,也使企业劳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劳动者权益保护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课题。从发达国家提供经验看,小企业将是我国今后吸纳劳动者就业与再就业的主渠道,扶持好小企业成长,保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协调好小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对于促进我国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欧美企业中出  相似文献   

20.
就业为民生之本,专科师范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出且被大众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构建专科师范生就业教育模式,摆脱传统满贯式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就业心理资本,提升专科师范生就业质量和数量,促进社会稳定,对师范类院校的强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