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游客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追求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将游客满意度理论运用到森林旅游体验产品开发中,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森林旅游游客体验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挖掘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的潜在因素,并借助IPA模型对游客期望与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以山东省49处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的因素依次为消费价格、管理服务、条件设施、资源禀赋、游憩活动、景区环境及情感氛围7种体验;(2)游客职业、年龄、学历、月收入等特性差异对旅游满意度影响显著,且游客期望与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森林旅游各体验项目期望均值为4.15,满意度均值为3.76,游客对山东省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基本满意,森林旅游产品的各体验项目还有待修补与改善;(4)根据IPA分析结果,得出继续保持项目12个、供给过度项目5个、从容改进项目6个、重点改善项目9个。在此基础上提出准确定位旅游市场,进行个性化体验设计;丰富体验产品类型,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改进旅游设施,提高管理服务品质;整合旅游资源,有效提高产品质量等政策启示。研究结果验证了游客满意度理论在森林旅游体验产品开发中的可行性及指导意义,从体验主体角度出发,扩展了游客特性、期望与体验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维度,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准确把握游客感知现状,提升森林旅游体验满意度,深入发展森林旅游体验产品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乡村旅游形象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对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城乡统筹、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合肥大圩镇为案例地,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与行为意向关系概念模型,探索并验证了游客感知形象维度与结构,并深入分析各形象维度及以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对行为意向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关联特征,从而为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实现乡村人地关系和谐共生提供借鉴。[结果]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包含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乡村环境与设施感知、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乡村景观与建筑感知4个维度;各维度对旅游体验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17、0.38、0.25,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4、0.17、0.25、0,对行为意向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0.15、0,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7、0.63,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为0.49。[结论]各变量影响路径系数并不相同,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维度对旅游体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高于其他维度,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旅游体验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应加大重视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对乡村旅游形象提升的作用,注重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优化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满意度是反映游客生态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生态旅游景区庐山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生态旅游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重要性-绩效模型分析影响生态旅游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游客对庐山风景区生态满意度持中立态度,影响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满意度因素依次为基础设施、旅游价格、情感氛围、生态体验等,旅游基础物质需求是影响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满意度的直接原因,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是提升游客生态旅游满意度的有利保障;游客对生态景观评价最高,对游客参与活动程度评价最低,资源优势在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满意度评价中具有首次效应,但资源优势所映射的首次效应持久性有限。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是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满意度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旅游的迅猛发展,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对于保护、传承中国文化以及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全面了解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归纳潮州市乡村自然资源、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基本乡村旅游资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游客对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及选择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目的等。[结果]潮州市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及梯田等类型,且绝大部分游客对目前潮州体验式乡村旅游持满意态度,34.1%的游客选择体验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是为了参与农业劳动的过程,27.7%的游客选择农耕文化旅游是为了体验劳动的快乐,但目前潮州特有的茶文化和畲族文化等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结论]利用农耕文化所蕴藏的内涵,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有品位的身心体验,增强乡村旅游地的独特吸引力,同时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保证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进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是一种知识型、体验型和娱乐型的文化产业。文章以体验为视角,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发展策略,即提升演出质量,坚持"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演出内容;强化互动程度,增强游客体验参与性;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态度;明确演出时间,采取立体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四川省乡村旅游的民俗文化特征,试图找到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衔接及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综合分析法对四川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机制。[结论](1)四川省乡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孕育着独特的民俗风格;(2)四川省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二者互动机制有待深入;(3)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灵魂在于民俗文化,创新基于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出路。[结果]四川省乡村旅游主要以生态农业与农业体验为主,且该省生态农业、农业体验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该省民俗旅游特点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融合的咸阳市乡村旅游价值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咸阳市为研究区探究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价值体系构成,以期为咸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开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情况,通过即时访谈法了解导游和当地商户对咸阳乡村旅游的认识,并归纳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的有利价值。[结果]产业融合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多种有利价值:(1)功能价值,主要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内容需求的多样性,即56.0%的游客想参观民俗民居景点,37.0%的游客想参与生态休闲、瓜果采摘项目,5.0%的游客想体验农事活动;(2)资源价值,61.5%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一二级旅游资源,发展水平低,产业融合解决了乡村旅游资源落后问题;(3)情感价值,不同游玩同伴寻求的情感体验价值不同,产业融合使游客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和多元化;(4)品牌价值,目前仅有20.0%的省外居民参与了咸阳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推动省外游客涌入,提高了其品牌意识;(5)市场价值,乡村旅游不再分淡旺季,扩充了旅游业市场;(6)人才价值,目前旅游管理团队和从业人员中的高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仅占20.0%,基于产业融合背景,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乡村旅游队伍,调整了咸阳市的人才结构,促进了人力资本的高效利用。[结论]基于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具有六大价值:功能整合价值、资源融合价值、情感交融价值、品牌宣扬价值、市场扩充价值和人才创新价值。在以后发展中,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身,扩展视野和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游客在旅游景区中体验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旅游者的满意度。以东方市鱼鳞洲风景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游客体验质量的因素,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研究不同游客个体属性对体验质量的差异。研究发现,影响游客对鱼鳞洲风景区旅游体验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设施体验、服务体验、休闲体验等方面。对于鱼鳞洲风景区而言,可以通过提升设施体验、服务体验、休闲体验等,整体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提升鱼鳞洲风景区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越来越注重游客的感知和体验。传统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尤其对于城市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研究游客对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的选择意愿,探索契合其需求的满足方式,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乡村旅游情境中的粮食体验为基础,将其划分为粮食种植体验、果蔬采摘体验和美食体验,探索了粮食体验与游客行为意图(满意度和忠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通过AMOS软件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去检验各假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显著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研究结果对于农业和旅游业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当地居民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立足于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调查,探讨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以期为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进行调研,了解黔东南州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民族文化元素对旅客的吸引力和游客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期待程度。[结果]在对黔东南州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调查的11个项目中,游客满意度较高的是景区规划、路标指示和演出项目,满意度较低的是交通状况、产品开发、购物环境和产品定价;游客对这11个调查项目的满意度评价主要集中在"一般"和"满意"水平。给游客带来较强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元素主要包括手工艺活动、周边自然风光、民族特色食品、民族建筑、民族传说与乡村民风和民族服饰及饰品。在实际调查中对游客吸引力最大的是民族风俗和手工艺活动,分别有72%和70%的游客选择了这两项。旅游者对少数民族地区饮食文化与生活习俗的期待程度最高,占比达到51%和53%;对于节庆氛围、宗教文化、远古文化和婚庆习俗的期待程度相对较低。[结论]黔东南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突出优势,但当前其优势尚未被充分利用。通过整合开发,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得到充分挖掘,进一步增加黔东南州旅游与经济活力,提高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农村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特色民俗文化优先的趋势。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文化旅游产业,在旅游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为了促进农村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需注重打造差异化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文化,将民俗文化打造成为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交网络逐渐普及,新技术可以更有效地研究游客对景区旅游形象的感知。以新浪微博LBS签到用户为研究对象,以微博评论为研究样本,运用Python软件获取8580条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通过ROST Content Mining、UCINET软件,采用文本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景区环境、佛教文化、服务设施、户外活动、气象景观5个方面探索游客对峨眉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结果显示:游客对峨眉山风景区的情感态度整体上趋于良好;对景区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评价较高;认为峨眉山风景区是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对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方面存有负面评价。最后,对峨眉山及同类型景区的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融合开发当地旅游和文化资源,并调查当地农文旅融合情况,以硒养产品、文化及旅游融合为主视角,分析了宜春市开发硒养文化旅游的潜力,并评价了当前游客对宜春市特色硒养文化旅游的满意度,提出了硒养文化旅游综合路径开发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宜春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一些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已成为2014年旅游宣传主题。智慧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现代技术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为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保障。因此,有必要对智慧旅游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文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山西皇城相府为例,构建游客智慧旅游满意度指数模型,对游客智慧旅游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旅游的基础建设"对游客智慧旅游满意度影响最为显著,游客智慧旅游满意度指数模型中潜变量间的关系与模型之前假定的情况基本吻合。在研究分析基础上,对皇城相府游客智慧旅游满意度进行研究,并给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森林康养旅游潜在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潜在游客选择体验森林康养旅游的决策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有超七成的被调查者评价自己之前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森林康养,说明森林康养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尚未建立;(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个因素会显著正向影响潜在游客选择体验森林康养旅游的行为意向;(3)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同时在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之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游客体验理念下的乡村旅游服务是"人本关怀"的体现,也是突破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一个有效手段。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拓展游客的想象力,提升体验满意度和舒适度。乡村旅游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应贯穿游客体验的全过程,即游览前提供细致的资讯、游览时提供便捷的服务、游览后及时评价和反馈。  相似文献   

18.
基于乡村性、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度等理论,从游客的乡村景观感知、乡村文化感知、农业经济感知、社区参与感知、游客忠诚度、游客满意度6个潜在变量出发,构建了游客忠诚度结构方程模型。以南京市江宁区石塘人家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游客忠诚度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并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理论模型中各潜在变量、观察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及路径系数,定量测度游客对乡村性4个维度的感知对乡村旅游地游客忠诚度影响模式。研究表明:(1)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农业经济、社区参与4个维度的乡村性的感知均不同程度地正向显著影响其对该地的忠诚度;(2)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农业经济、社区参与的感知均不同程度地正向显著影响其对该地的满意度;(3)与乡村性相关的4个潜在变量(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农业经济、社区参与)的不同观察变量对其影响程度不同;(4)游客对在乡村旅游地的旅游活动的满意度正向显著影响其忠诚度。通过研究分析,启示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保留与改善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忠诚游客。  相似文献   

19.
长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是我国唯一的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的国家公园。文章以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及延庆世界地质公园4个核心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蚂蜂窝和携程网的游记板块搜索相关网络游记,运用内容分析法和IPA模型从游客视角探索长城国家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表明:(1)游客感知的长城国家公园旅游形象可以归纳为核心吸引物、历史文化氛围、旅游活动、配套设施、服务体验5大要素。(2)游客的网络评论以积极情感为主,并且表现出一定的重游及推荐意愿,游客对长城国家公园有着较为清晰的历史文化定位,但存在旅游方式单一的问题。(3)由IPA分析可知,旅游形象各要素的表现性评分普遍较高,但重要性评分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核心吸引物是游客最关注的要素。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长城国家公园以历史文化体验为特点的未来旅游发展方向,为国家公园的旅游形象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书美 《山西农经》2023,(23):88-90
在后扶贫时代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群众致富增收具有积极意义。茶旅融合是以茶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旅游业为载体,将两者一体化形成新的产业链。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探讨其在茶产业发展、茶旅资源、茶文化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基础条件,简要总结目前茶旅融合发展的现状,暴露出目前存在的主体培育力度不够、无法很好发挥品牌效应、基础服务设施及旅游设施配套不够、茶旅资源亟须提档升级等现实问题。为此,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从打造茶旅游基地、扩充茶旅游项目、丰富茶旅游文化、延长茶产业链、完善茶旅融合服务设施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期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优化路径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